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股东利益侵占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大股东利益侵占与股权激励实施效应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将损害股权激励实施效应,对上市公司业绩带来负向影响;内部人控制问题送一步加重了大股东侵占的代理成本,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带来负向影响。这也说明,集中的股权结构下,股权激励在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上无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代激励理论,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是适合现代企业长期发展的激励手段。为了更好的发挥股权激机制在中国企业的激励效应,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市公司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对策,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股权激励制度,并对中国提高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效应提出了粗浅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双重委托治理框架下股权激励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基于双重委托治理框架,以2004年~2007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就股权激励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有助于公司业绩提高;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制衡力越强,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越明显.同时,最终控制人的产权类型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影响显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对于私人控股上市公司,其股权激励比率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更加敏感,其股权制衡能力的增强更有助于改善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5—2007年中国A股市场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及其配对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法,考察了股权激励与财务重述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相比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模式,实施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更高。研究结论支持了有股权激励尤其有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经营者可能有短期盈余操纵行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刍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来,股权激励制度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迅速普及。文章在分析了股票期权的激励原理和股权激励制度实施条件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制度存在着证券市场有效性不够、公司行权条件门槛过低后和公司内部监管不力的问题,进而对改善中国股权激励制度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春景  李萍 《经济师》2009,(11):80-81
以2006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4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使用T检验、pe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刺激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政府决策部门及上市公司积极推进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实施,尤其是股权激励机制。拟通过分析中国现行股权激励的实施环境、现行激励方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股权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提高激励股权数量的意愿可能诱发股权激励实施前严重的盈余管理;股权激励模式会对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盈余管理产生显著影响,实行业绩股票模式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比实行非业绩股票模式时的盈余管理更加严重;行权时长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性质也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晓英 《当代经济》2009,(13):103-105
为调动经营层的积极性,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200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本文通过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别的股权激励方式的特点,不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主要条款的差别和共同点以及随着经济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变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表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创业型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施。针对目前我国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集中在经理股票期权等适合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上,对于如何在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研究还较少的现状,本文对创业型企业如何实施股权激励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珩  万佳庆   《技术经济》2017,36(8):92-100
以2006—2015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Logit模型,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对样本进行匹配,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对其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6—2012年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股权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未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相比,实施股权激励公司更倾向于分配现金股利,分配的力度显著更高。(2)股权激励程度越高的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强,现金股利发放的力度更大。(3)控股股东拥有较强的控制地位对高管的自利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高管股权激励对股利政策的影响越不显著;股权激励显著影响股利政策在控股股东控股比例较低的公司成立,隐含了拥有较高控制权的股东能够抑制高管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13.
冯星  贾尚晖 《生产力研究》2014,(2):113-117,122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6年开始实施规范的股权激励,至2012年底已经有307家公司先后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对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是什么,以往的研究尚存在争议。文章首先回顾了关于股权激励动机的主要观点,然后专门针对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引入Black-Scholes模型并加以整理,对实施股权激励动机的强弱加以衡量,从公司治理、成长性、公司性质三个方面加以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基于激励动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讨论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研究证实,由于边际递减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所谓的过度激励,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表现为倒U形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在促使企业高管开展国际化经营方面的作用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6,(9)
文章以2012—2014年深交所A股为研究样本,选择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为被解释变量,管理层是否持股、管理层持股比例、上市公司股权性质等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强弱。研究发现:与没有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相比,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高;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实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建安  聂磊  李珊 《经济师》2013,(1):71-73,78
文章以沪深两市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并公告了股权激励实施方案的A股20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统计模型分析高管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并细分研究了股权激励相关因素对股权激励的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目前在总体上效果不明显,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间效应、板块效应和行业效应。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沪深交易所2006年~2008年所有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数量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行权限制期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效应比非国有上市公司明显,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效应较之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要弱一些。此外,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18.
高管层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机制,是极为重要的薪酬激励模式之一。高管层股权激励加强了公司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公司高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利益。就此,以上市公司的高管股权激励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高管股权激励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回归分析技术,对中国实行股权激励的民营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建模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实行股权激励的民营上市公司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置情况,公司规模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股权激励制度实施过程中,由激励股权①在激励对象间的分布形成的分布结构是除激励股权绝对数量之外另一个影响股权激励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外现有研究却鲜有论及.本文利用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阐明了高管层激励股权分布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形成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②,并进一步的研究了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趋向选择平均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越大、股权集中度越低,公司越易形成不均匀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公司规模越小、股权集中度越高,则越易形成均匀的激励股权分布结构.这一方面体现了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对激励股权分布结构的最大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制定股权激励制度时采纳的依据的范围较狭隘,可能降低股权激励制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