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而实施资源立国战略正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实施资源立国战略,要正确把握三个重大战略问题。即:合理需求、保障发展、节约资源消耗总量;优化经济发展的内外结构和资源的内外配置;优化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的产业配置。为此,要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转变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完善资源保护、节约立法;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研究建立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节约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规划管理,建立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建立资源保护和节约的经济和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环境管理与中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指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除了自然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外 ,大多是管理上的问题 ,认为通过加强环境管理 ,很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源资源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4.
珠江三角洲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城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加强区域整体协调;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加强立法和管理,切实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应搞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物质循环的概念、类型以及运用,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耗现状,并对我国未来能源消耗需求进行了预测与展望,指出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推动节能降耗,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良健 《农业经济》1999,(11):26-27
一、问题的提出及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都要落实到土地上,它是人类文明创造中使用时间最长、最广泛、最频繁而又最薄弱的环节和部位,也是环境污染最直接而又受害最为严重的媒体和载体部分。当今社会,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土地资源问题,例如因砍伐森林、过渡放牧、过渡开采以及工业和农业活动而引起的土地退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和环境的需求以及与土地退化作斗争,应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十分惊人。本文分析了目前珠江三角洲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走可持续之路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疆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琳 《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2):38-42
一、新疆资源环境的基本特点   (一 )光热资源丰富 ,气候干旱少雨 新疆年太阳辐射量为 1 30— 1 5 0千卡·平方厘米 ,仅次于西藏 ,居全国第 2位 ;年日照时数达 2 5 0 0—336 0小时 ,也是中国平均日照时数最多地区之一 ;同时 ,新疆气温日差多为 1 2— 1 6℃ ,最大达2 5℃ ,高于国内外同纬度地区 ,特别适合于经济作物的生长。丰富的光热资源条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条件。新疆属温带及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为 1 45毫米 ,只占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2 3% ,而蒸发量约为 2 0 0 0— 2 5 0 0毫米 ,干燥度4— 1 6℃…  相似文献   

10.
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重、生态遭受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由工业化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珠江地区的发展,构建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详细分析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现状,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地域分异规律和生态经济理论。[结果]共构建9个水资源承载力指标,8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13个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标,6个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从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和城市角度构建了11个土壤环境承载力指标,并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三废"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率也在逐年降低,合理开发水资源也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统计预测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统计预测的资源和环境管理问题,阐述统计预测在资源和环境管理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当前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和质量特征,分析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未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农业资源环境现状及加强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安徽省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方法]该研究运用“木桶原理”,构建了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进行定量测算。[结果](1)团风县整体呈“可载”状态,土地资源是团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各子系统承载力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规律。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低为6773万人,大气环境承载力最高为87168万人。局部地区(马曹庙镇、贾庙乡)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格局; (2)在承载力绝对量上,团风镇等西南部地区承载力高于其他地区,从地均承载力来看,上巴河镇最高,贾庙乡最低; 从承载力指数来看,各镇(乡)承载力指数介于148~235,杜皮乡、贾庙乡最高,团风镇最低,尽管团风镇承载力最大但其“剩余空间”也最有限。[结论]所构建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可为当前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等战略实施提供有效借鉴,评价结果对区域远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资源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乡村清洁工程,通过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的和谐发展,为解决农村资源与环境问题开辟了现实途径,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分析了塔里木河流的战略地位和资源开发利用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编制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加强管理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山东省农业资源环境现状 ,定量分析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提出了实现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机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从土地制度、机制、权益、调控、三农问题、保护基本农田、市场整顿、管理职责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严格土地管理的重大措施;并揭示了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今后土地资源的管理,应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引用市场机制,利用价值规律;提出了转变伦理观念、运用价格机制、建立可持续利用的核算体系、建立储备机制和外部补偿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重要问题,而小康建设的内涵中便包括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两者协调一致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产权角度浅析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简述了其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政府与市场对环境的显性管理在现今社会无疑是一种无法被替代的方式,但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实现,主要还是在于个体环境道德意识的增强,即个体自律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