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否影响了中国企业进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其淋 《经济研究》2020,55(2):148-164
扩大进口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减少贸易摩擦和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一个准自然实验的框架下,采用倍差法系统研究了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政策实施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TPU)变化对中国企业进口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结果发现:(1)TPU下降不仅显著促进了企业进口规模的扩大,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企业进口概率、延长进口持续期和提升进口产品质量;(2)从驱动因素来看,生产规模扩张和融资约束缓解是TPU下降扩大企业进口规模的重要渠道,从构成来看,TPU下降主要通过进口种类和进口集约边际扩张途径促进了企业进口规模扩大;(3)异质性分析表明,TPU下降对一般贸易企业、出口型企业、民营企业进口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更大,另外从产品类型看,TPU下降对企业中间品进口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资本品进口,而对消费品进口没有明显的影响;(4)TPU下降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促进了企业产品质量升级和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以及促进了企业创新,进口贸易尤其是进口种类增加和进口质量提升是TPU下降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魏方  王璐  张伊雯 《技术经济》2021,40(11):62-70
本文在当前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双重战略目标叠加的背景下,从行业层面入手研究中间品进口关税减让对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首先测度2001—2017年中国31个工业行业的中间品进口关税率和出口质量水平,然后据此构造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间品进口关税减让能显著地促进出口质量升级,这一结论经空间相关和内生性检验后依旧稳健;但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该效应在低进口密集度行业中不明显,出口质量升级的外部动力是外资.中国应当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中间品进口贸易自由化,重视进口中断风险,全力扶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吸引高质量外资,最终助力出口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进口贸易规模逐渐增加,但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仍需优化。从拉动投资需求、满足消费需求等角度提出解决产业间、地区间投资结构失衡问题,拉动投资需求增长;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推动消费需求增长;同时,健全进口保障机制,实现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中国增加值贸易隐含的要素流向扭曲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双边HOV基本框架下同时引入要素生产率(TFP)与综合贸易成本(CTC)的跨国差异,并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多角度评估了在全球价值链(GVCs)分工背景下中国增加值贸易(TiVA)隐含的净要素含量流向扭曲程度。研究发现,资本与劳动力流向扭曲程度总体上趋于下降;相对于进口,出口隐含的资本流向扭曲程度较高、劳动力流向扭曲程度则较低;相对于高技能劳动力,中低技能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向扭曲程度较低;相对于跟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台湾等五个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隐含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向扭曲程度较轻;受到中低技能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要素流向扭曲影响的行业较少,贸易量较大的行业受到要素流向扭曲的影响较轻。本文初步表明,要素禀赋结构仍是反映一国增加值贸易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受到要素流向扭曲影响的基础。因此,中国要促进增加值贸易(及其产业链基础)转型升级,同时减轻贸易所含要素流向的扭曲程度,应首先着眼于国内(相对于国外)的要素禀赋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宋旭光  何佳佳 《财经研究》2022,(6):19-33+169
流动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内部工资收入增长差距却在扩大。文章从劳动力技能分化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工资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理。文章以中国健康与营养微观调查(CHNS)数据为基础,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产生的福利效应非中性,而是技能偏向性的。具体来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竞争关系只发生在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会降低工资分布底端本地居民的工资。而无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都促进了本地高技能居民的工资上升,特别是处于工资最高分位点的本地居民。劳动力流入对本地高技能劳动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本地低技能群体,扩大了工资差距。这种劳动力流入更有利于高技能本地人的影响可以通过技能交叉互补性、劳动力流入外部性和户籍制度来解释。文章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户籍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解释了我国进口贸易结构的转变。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市场扩张效应、市场垄断效应及不同类型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敏感度的差异影响了进口贸易结构。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能带来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增加,进而优化我国进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但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不平衡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进一步加重了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有效途径,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促进技能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降低了低技能就业比重,增加了高技能就业比重,促进了技能升级;工业机器人应用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技能结构,还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岗位创造效应间接影响技能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地区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地区层面、要素密集度层面和劳动力技能密集度层面的差异。因此,应当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工业机器人产业政策,扩大教育投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济研究》2016,(1):69-83
本文基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研究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就业创造"与"降低就业破坏"两个渠道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就业净增长;(2)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变动具有异质性影响,它促进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但会促进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同时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3)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有利于强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集约边际变动与广延边际变动的影响;(4)就业再配置效率的改善是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促进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渠道。上述结论意味着,将外部贸易自由化改革与内部市场化改革双管齐下,对培育就业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中国进口扩张的现实背景,本文以本地生产网络为切入点,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关税以及国际贸易数据库构造城市—行业层面受到的间接进口冲击指标,并实证考察其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接进口竞争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印证了城市内部供应链视角下的“熊彼特效应”。本文进一步区分了引发溢出效应的两种机制:劳动力要素再分配效应使得劳动力向区域内受到进口竞争影响小的产业进行转移,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作用。中间品进口替代效应使得下游企业在上游行业受到进口冲击后得以进口更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技术的可替代性使其创新动力下降。本文估计了进口扩张对企业创新的间接影响,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落实贸易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间产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工资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运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从R&D资本存量丰富的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及其技术溢出对中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物化型的技术溢出,中间产品进口既通过实现熟练劳动力与国际先进R&D资本互补效应,又通过技能偏向的知识学习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份额,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加剧了工资不平等。随着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工资不平等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关于信息化水平、劳动力技能结构以及生产率的理论框架,探讨了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劳动力技能结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同时具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呈现出动态的阶段性特征,两者之间存在U形关系,信息技术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只有在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显现;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的间接影响通过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中介作用来实现: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低技能劳动者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并带来了中、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上升,导致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技能结构在信息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要使信息化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匹配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劳动者需要进行持续学习与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2.
扩大进口是“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非对称性进口贸易成本削减视角出发,量化分析扩大进口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文章通过区分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份额和支出,将服务业拓展为可贸易行业,构建了一个包含全球价值链特征的可量化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了2000—2014年不同用途产品非对称性进口贸易成本削减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加入WTO削减非对称性进口贸易成本使得中国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价值链,GVC前向参与度与后向参与度指数分别提升了53.7%与197.3%,这个变化主要是由于制造业中间品进口贸易成本削减导致的;(2)仅削减进口贸易成本会使中国更趋近于全球价值链下游,整体位置指数下降了14%,主要原因在于进口中间品激增导致中国前向生产长度指数中的国内生产长度减少,但中国前向生产长度指数的GVC生产长度却是提高的;(3)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平均进口贸易成本仍然较高,将中国非对称性进口贸易成本进一步削减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会使中国GVC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分别提高155.6%和176.5%。本文对理解扩大进口战略的影响和政策措施具有...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带来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偏向,或者说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已是学者们研究甚广的问题。面对21世纪以来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进步,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做出了信息技术变化、企业组织变革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存在互补关系的理论假设,并运用世界银行2005年和2012年的企业调查数据通过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给予此假设在中国企业环境下的实证支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组织变革都提高了企业的高技能劳动力比例,降低了低技能劳动者比例,并且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在考虑技术内生性、企业异质性后结论依然成立。论文最后讨论了其可能的深层政策含义与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选用CHIP数据库1995、2002和2007年的城镇调查数据,利用截面Probit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来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两性就业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升,个体劳动参与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技能个体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化的影响。总体而言,无论对于男性或女性劳动力,贸易自由化对高技能两性劳动力的就业促进效应更为明显,而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甚至更多为负;而对于同一技能的两性劳动力而言,贸易自由化对男性就业的影响要大于女性。因此,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女性教育水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贸易自由化、有偏的学习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潘士远 《经济研究》2007,42(6):98-105,141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从而解释发展中国家工资差异之谜。在贸易自由化之后,发展中国家接触和学习到相对多的与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因此,和生产与非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相比,生产与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的生产力水平上升相对较多。也就是说,学习效应是有偏的。因为技术知识的生产是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所以学习效应会导致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扩大工资差异。同时,有偏的学习效应会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于技能密集型,从而进一步导致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扩大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杨飞 《经济评论》2013,(4):5-12
本文分析了技术前沿国家劳动力市场极化背景下劳动禀赋结构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向取决于高、中、低技能劳动间的替代弹性和劳动禀赋结构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劳动禀赋结构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1970-1990年间,高技能劳动与中低技能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此,高技能劳动相对供给上升促进了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1990-2007年间,高技能劳动与低技能劳动变为互补关系,因此高技能劳动相对供给上升同时促进了高、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但抑制了中等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本文的结论为劳动力市场极化提供了支持证据,也为研究中国就业极化现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数字经济指数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匹配,通过划分高低技能层次的劳动力,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的长短期效应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数字经济的岗位替代效应通过挤入高技能劳动力和挤出低技能劳动力,提高技能溢价水平,进而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低技能劳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从长期来看,数字经济的生产率效应促使低技能劳动力相对生产率提升,降低了技能溢价水平,进而促进低技能劳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对高技能劳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反而不显著。进一步地,家庭养老负担、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治理水平等均会使上述影响产生异质性效果。  相似文献   

18.
周丽萍 《当代财经》2021,(11):101-111
基于企业-产品层面数据,采用双边连续差分法,间接评估了数字贸易进口对企业间工资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传统进口贸易相比,数字贸易进口会促进企业间工资趋于均等化,这种促进效应主要源自行业内企业工资差距的缩小和工资水平中等偏上的企业的工资趋向行业内中位数工资.数字贸易进口可以通过减少距离成本、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和提高进口贸易速度推动企业间工资均等化发展,但也会因价格差距的拉大而削弱其促进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开展数字贸易进口容易引致就业"替代效应"和进口"鲇鱼效应",这两种效应均会扩大企业间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视角研究中美贸易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利用1997—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数据和美国制造业行业数据,从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美贸易对美国劳动力需求弹性变化有重要影响,美国向中国出口有利于降低劳动力需求弹性,美国从中国进口有利于提高劳动力需求弹性,净进口最终将带来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提升。区分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之后,净进口不论从替代效应角度还是从规模效应角度均将导致美国工业行业工人劳动力需求弹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董继红  叶思晖 《技术经济》2020,39(8):191-200
按学历、技能设置的落户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不同人力资本禀赋劳动力的流动性差异,这种流动性差异深刻的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区域间分布和现代部门产业的空间格局,从而为解释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与扩大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户籍门槛变量引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在不同水平的户籍门槛、贸易成本、人力资本份额下,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空间选择及地区收入差距变动。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与供给效应的彼此强化使得低技能劳动力与高技能劳动力在同一区域聚集,但因技能而设置的户籍门槛作为分散力阻碍了低技能劳动力的空间聚集过程。伴随区域一体化推进,贸易成本不断降低,高技能劳动力将在发达地区高度集聚,而如果户籍门槛保持不变,低技能劳动力将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区域。高技能劳动力的地理集中是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降低贸易成本能够有效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降低户籍门槛或提高人力资本份额均使地区差距变得更大。本文进一步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劳动力回流现象、人力资本的迁移趋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和发散趋势,发现经验数据与理论命题的结论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