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双碳目标下河北省各行业存在生产粗犷、碳排放总量大、能效水平低下等问题,碳减排研究应从系统最优的角度实现各个行业之间的指标分解。采用系统动力学和情景模拟法,对河北省2020—2060年各行业碳排放情况设定了基准、低碳政策导向型和政策-技术双驱动3种情景。依据国家和河北省能源政策,设置不同行业情景参数,分析不同情景下河北省分行业碳排放量预测结果,得出减少河北省碳排放量应最先从工业入手的结论。从最佳情景选择角度对碳排放达峰路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碳政策导向型情景最符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根据预判结果,提出河北省分行业的碳达峰路径。 相似文献
2.
工业行业是陕西省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研究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其碳达峰时间,对陕西省尽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STIRPAT模型,运用岭回归并结合情景分析,预测陕西省工业行业碳达峰时间与峰值。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工业行业碳达峰时间出现在2030—2040年之间,峰值规模约在19 412.54万~23 472.48万t之间;(2)人口规模是促进陕西省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对工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人口规模和能源强度的调节,可以为陕西省减少4 059.94万t碳排放量;(3)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出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碳排放预测结果,提出陕西省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同时也为其他工业大省和工业城市的碳减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6.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排放尽早达峰的重点.工业作为中国碳排放量最重要的行业,其年度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工业能否尽早达到碳排放峰值,实现"达峰承诺",对中国整体碳排放达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作为全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大省,以“碳达峰”为目标约束条件对其煤炭产能和消费情景进行研判和预测,对实现“碳达峰”目标、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以“碳达峰”为目标约束条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着手,对煤炭的科学产能(区分各主要产煤区)和消费(区分居民部门、主要工业部门和煤炭外输)情景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在“碳达峰”目标的约束下,结合内蒙古科学产能发展及煤炭消费需求情景分析,2025年、2030年内蒙古煤炭科学产能充裕,足以保障能源供给。本文分析“碳达峰”目标下内蒙古煤炭产业的转型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能特点及主要问题,考虑水资源、生态环境、地质条件等各类资源约束,提出“碳达峰”目标下煤炭科学产能概念,以促进内蒙古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扭转煤炭生产“粗放、高危、污染”现状,确保内蒙古煤炭生产既能保证充足的能源供给,又能顺利完成“碳达峰”目标。同时,根据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特点和“碳达峰”规划,对内蒙古煤炭科学产能的规模、布局和发展潜力进行研究,预测出2025年和2030年前后内蒙古煤炭科学产能总量,提出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的战略部署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及能源需求实际,提出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殷俊平孟诗语朱星阳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28):84-85
<正>从碳排放占比来看,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70%,推进工业节能减碳提效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在“30·60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碳减排压力巨大。从碳排放占比来看,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70%,推进工业节能减碳提效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开展了“双碳”目标下企业节能减碳路径探索研究,可为工业企业开展节能降碳增效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国际碳减排现状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推进碳中和工作的举措与经验,研判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势挑战,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对煤炭行业发展的启示,以期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是清洁、高效的能源,将成为碳达峰目标下江苏的优先选择。目前,江苏天然气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多个领域受到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的冲击,文章从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推广LNG重卡、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降低用气价格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然而,高比例的煤炭消费也使内蒙古在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行业转型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在深入分析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探讨了碳达峰目标下内蒙古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控煤路径及建议。研究表明,若内蒙古能源相关碳排放要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则煤炭消费量需稳定在3.2亿~3.4亿tce之间;若控煤减碳工程取得重大成效,可再生能源取得进一步发展,煤炭消费量可降低至2亿tce以下。在煤控情景下,内蒙古的CO2排放将在2032年左右达峰,峰值约9.2亿t;强化煤控情景下,内蒙古的CO2排放达峰时间提前至2025年,峰值约8.1亿t。为实现内蒙古碳达峰目标,需统筹制定煤炭减量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制定不同行业差异化管控方案与措施,通过技术创新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煤炭矿区作为二氧化碳重要的地质封存场所,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阐述了在实现“双碳”目标下,煤炭矿区节能降碳路径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煤炭矿区节能降碳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煤炭矿区所面临的形势,分别从政策法规、项目改造、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矿区资源等多方面提出煤炭矿区节能降碳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以确保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推动煤炭矿区朝着绿色、安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3个维度33个指标的煤炭企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计算出相关指标权重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是核心竞争力,生产条件、盈利能力、机械化水平、煤炭储采比、研发投入、经济周期波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环保指标等是影响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煤炭企业绿色发展水平提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21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本文针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利用效能,以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以探讨,同时也对新... 相似文献
1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天然气在中国能源转型中的角色定位、发展路径发生一定变化。与全球天然气发展趋势不同,众多机构预测“双碳”目标下中国天然气需求在2040年前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天然气发电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工业部门和城市燃气领域天然气需求也将有较大增幅。安全性、经济性、融合性是“双碳”目标下中国天然气利用的关键词。结合中国当前的天然气利用政策体系,建议一是明确天然气优化利用政策导向,在保障居民用气基础上重点推动天然气调峰发电、交通用气等领域发展;二是鼓励以天然气为补充的低碳供暖模式应用;三是完善促进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机制设计与配套政策;四是加大对水运行业应用LNG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原油消费量可能在成品油消费量达峰后下降,成品油生产原料将发生变化,碳排放市场化影响炼油企业的生产成本。分析渣油馏分加工过程中,延迟焦化、渣油加氢及后续深加工、沥青生产、低硫直馏渣油生产船舶燃料油等的碳排放量,探讨未来渣油馏分的使用方向:充分利用已成熟的应用渠道、取代作为燃料功能的煤炭、开展渣油馏分新用途的科技研究。未来炼厂渣油馏分加工的主流技术路线应以抑制深度转化为主,并根据其重碳特点最大限度地生产重碳产品,具体包括:优先生产沥青;生产低硫船舶燃料油;渣油加氢重油再分离,各尽其用;重油催化向蜡油催化、柴油催化转型;用作焦化原料,生产优质焦。 相似文献
19.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国际石油公司生产经营面临来自国家政策和法律制约、碳税与碳关税经济制度倒逼、资本投资领域及其投资方向转变等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积极实施公布减排目标、完善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油气发展战略、加大低碳业务投资、差异布局低碳业务以及重视低碳业务技术等六大应对策略。中国石油公司应加强实施油气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措施,尽快把握低碳业务进入机遇及运营方式,特别是海外油气业务发展须充分考虑碳减排影响并稳妥布局新能源业务,多措并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公司低碳转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工业行业是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不同行业因产品类型、工艺水平等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碳达峰阶段。本文以传统工业城市七大产业链108家企业为例,运用LEAP模型,研究碳达峰目标约束下七大产业链2030年前碳排放特征与碳达峰模式,揭示不同行业碳达峰规律,明确行业碳达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显示:碳达峰约束下,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碳排放应持续下降,钢铁行业“十五五”期间能效指标达到先进值,水泥、玻璃行业需要在2025年能效全部达到标杆水平,尽早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拉动城市如期达峰;化工产业链中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已经达到先进值,可以作为重点发展行业;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可以按照现有模式承接产业转移,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研究成果为高水平推进传统工业城市绿色低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