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编制是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的关键。目前,全国层面缺少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编制的指导文件,地方出台的工作指引或实施细则对总体方案编制的指导性不够。鉴于此,文章在阐述耕地“进出平衡”政策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探讨了国家、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转出范围、转进潜力、平衡分析等方面探析了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编制的技术方法,提出提升实地踏勘和基础资料收集的质量,重视“转进”潜力分析与“转出”需求预测等提升总体方案编制科学性、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推进耕地“进出平衡”工作,应研判国际国内粮食安全大势,立足我国耕地资源本底,统筹规划管控要求,科学编定“进出平衡”方案;应完善耕地“进出平衡”系统治理,注重部门联动协同,分类精准施策,健全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的管制体系,构建综合“同质等效—流补平衡”的管制框架,为科学制定农用地用途管制规则、合理确定耕地“进出平衡”管制要求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进出平衡”应以一般耕地和可恢复非耕农用地为对象,综合“同质等效”与“流补平衡”的管制要求,实现耕地长期稳定利用的目标;(2)以“同质等效”和“流补平衡”为管制评价依据和分区划定原则,可为落实区域耕地“进出平衡”提供方法支撑;(3)宜兴市永久基本农田外的农用地可划分为备选补入区(2 848.07 hm2)、备选流出区(2 847.70 hm2)、重点保护区(3 063.06 hm2)和特色发展区(16 286.94 hm2)4种类型,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管制后宜兴市耕地耕作适宜性均值可由0.60提升至0.64。研究结论: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管制规则有助于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并且实现耕地的量质并提、格局优化和功效改善。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以“内涵阐释—风险辨识—路径分析—规避体系”为逻辑主线,客观认识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的偏移风险类型、风险来源与形成路径,探究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偏移风险新命题,以期为提高新时期耕地用途管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的偏移风险主要包括组织矛盾、保障滞后、利益冲突和监管缺失;(2)规划冲突与权责模糊、资金技术的双重约束、多元主体利益冲突以及对非耕行为的负激励程度不足是造成政策执行偏移的主要风险源;(3)“制度环境—利益互异—执行偏移”的逻辑主线,可解释耕地“进出平衡”政策偏移风险的形成路径;(4)规避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偏移风险,需借助规划管理、资金技术、利益分配和科技预警等手段。研究结论:耕地“进出平衡”政策的执行,应重视政策演化不同阶段不同偏移风险的差异性,构建相应的风险规避体系。  相似文献   

5.
钟镝 《中国土地》2023,(10):12-15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以下简称“成都督察局”)结合2023年例行督察,在重庆、四川、云南(以下简称“渝川滇”)三省(市)开展了耕地“进出平衡”制度落实情况调研。调研发现,耕地“进出平衡”与流出恢复工作交织难辨,要解决“进”“出”以及“平衡”方面存在的种种困难,应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从分类落实经费、明确部门职责、严格后期管护、鼓励多种多得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适时修订举证规则、调整保护任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强化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有助于完善可持续耕地利用的顶层设计。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是新时期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判别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是落实该制度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关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占补平衡问题,直接涉及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土地利用的总政策。传统“等质等量”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在实践中无法得到长期保证,应从农产品产出总量上去重新认识和理解“占补平衡”,认真研究和探讨实现占补平衡的新对策,加大对现有耕地的整理力度,并作为实现占补平衡的重点工作;在未利用地的开发工作中,应把水产养殖用地视为耕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理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分析农用地分等定级体系的特征,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理论进行了解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耕地占补平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数量型、数量-质量型、数量-质量-生态型、数量-质量-生态-人文型四个层次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逐渐升级的层级关系,指出了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的重心正处在由“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平衡相结合”管理升级的时期;提出耕地占补平衡是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是以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评价模块和土地利用系数为连接桥梁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作通讯》2023,(23):13-14
<正>2022年,我国肉蛋奶产量达到1.68亿吨,比2012年增长14.6%,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增长20.5个百分点。我国居民肉类消费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奶类消费差距更大,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畜产品消费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近些年,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源环境约束越发趋紧,耕地从“可以使用”变为“严格控制使用”、从“备案制”变为“审批制”、从“不需要占补平衡”变为“落实进出平衡”,畜牧业用地难问题进一步凸显,解决好“在哪养”的问题成为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相似文献   

10.
尽快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与考核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0月22日下发的国务院第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并提出了“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要求。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中的耕地质量失衡问题,表面上是开发和整理新增的耕地质量不如被占用耕地的质量,所体现在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是缺乏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检查验收办法或规程。因此,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是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基本要求。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原则与指…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若放任耕地“非粮化”势必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现行法律对耕地“非粮化”的规制主要聚焦于耕地种植条件的保护,即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但是,“三位一体”保护并不必然实现耕地“非粮化”的有效规制,耕地经营者也没有将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的法律义务。耕地“非粮化”本质上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市场障碍以及市场调节的被动性与滞后性等市场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在国家适度干预理论以及控制与激励有效平衡理念下,通过细化耕地类型并差异化赋权,排除工商资本反垄断豁免特权,适当提高粮食补贴水平和粮食收购价格等措施,经济法可以实现耕地“非粮化”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以来,我国的耕地得到了比较有效的保护,耕地数量锐减的状况得到了缓解。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占补难以达到真正平衡。在很多地方,用地单位只要交耕地开垦费,国土部门就批准占地,也就达到了所谓的“占补平衡”,就完成了耕地保护任务。  相似文献   

13.
高华中 《农村经济》2001,(11):16-17
我国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 4 0 % ,而且总体质量不高 ,后备资源缺乏。近年来耕地连年减少 ,加剧了人口与耕地的矛盾 ,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 ,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特点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时间性。平衡是一定时期内的平衡 ,包括中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时间性的另一方面是指一段时期内耕地减少了 ,在另一段时间内耕地就要相应增加。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该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强调“自我平衡” ,要求区内行政…  相似文献   

14.
提出城镇要发展、耕地要保护,城镇发展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前提。要实现耕地保护和城镇发展统一、平衡和同步,必须从现在抓起,实行耕地保护和城镇发展的双向控制,科学划定“两区”,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发展“用地”两区的土地用途管制  相似文献   

15.
对保护耕地的再审视--从科学发展观谈耕地生产能力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已成社会共识。然而,现实中保护耕地更多强调的是数量上的“占补平衡”、“占一补一”,但“占优补劣”现象时有发生,破坏耕地的行为屡禁不止。“究竟应该怎样保护耕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远未解决。本期“专家视点”栏目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对保护耕地进行了新的诠释。《对保护耕地的再审视》一文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保护耕地的实质是要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认为保护耕地要处理好耕地质量与数量、防治耕地污染、耕地质量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等关系。而《拓宽保护耕地的思路》则从土地管理的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保护耕地资源安全,就是要最终实现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要求尽快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6.
再议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新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但由于制度发展时间不长,仍然存在“重开垦,轻整理”、“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最优开垦规模的分析框架权衡生态成本和经济效益、整合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放入社会大环境考虑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贺斐 《中国土地》2012,(5):42-4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大举措.保持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能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升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能力,是国土部门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和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推进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全面推行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减少,全省已连续10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十年磨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赋能耕地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率均值由2011年0.628上升至2021年0.845,年均增幅2.17%,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和“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依次递减格局;(2)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均值由2011年0.127增长至2021年0.259,年均增幅10.49%,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和“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依次递减非均衡格局;(3)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较西部地区更为显著,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较粮食主销区更为显著;(4)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越过门槛值0.261时,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区域间应联通数字赋能耕地绿色利用的合作共享网络、扩大数字技术对耕地利用环境污染的缓释效应和衔接耕地利用主体数字化耕种需求,是实现耕地绿色利用的长效驱动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指引,是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落实和优化。大食物观理念下的耕地保护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纳入同一体系,实现全过程管控耕地数量、全链条平衡耕地质量和全要素保护耕地生态,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