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色”作为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全新契机,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探索合理的政府干预手段和适当的调控强度,环境规制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领能源企业项目低碳转型和资源利用有效提升成为重要议题。因此,选取2012—2021年172家能源行业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绿色投资效率进行测度,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能源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动态影响,完成了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直接改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不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解结果的影响;(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是环境规制间接促进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主要途径;(3)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受地理因素限制,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应实施差别化环境规制策略、丰富环境规制工具;培育绿色低碳领域创新主体、引导技术资源联通优配;融合发展区域绿色生产、调整污染治理技术高效转型,以期提升能源企业绿色投资率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煤炭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要求。以榆林市为例,通过研究资源型城市榆林市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榆林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通过建立绿色营销"4+4"模式推进榆林煤炭行业发展,认为煤炭行业进行绿色营销管理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环保NGO四个主体参与,企业应从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渠道和绿色促销4个方面进行绿色营销的策略创新。  相似文献   

3.
结合煤炭行业特点,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17年煤炭产出量前8的省份的煤炭供应链效率进行静态分析,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对这8个省份2010—2017年的煤炭供应链效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整体水平较低,煤炭行业全要素处于不稳定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煤炭产能及绿色供应链发展仍有可提升的空间,煤炭行业相关设施的利用程度仍可提高。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在工业集聚的过程中同时面临着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本文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71个城市的数据样本,运用SDM模型实证检验工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工业集聚与本地绿色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与周边城市存在“U型”曲线关系;且不同类型城市工业集聚对本地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强度具有异质性,表现为资源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集聚对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环境规制的双重门槛效应。基于此,应识别工业集聚的不同阶段影响,注重产业错位发展,强化产业互补,深入发挥工业集聚的积极影响,因地制宜,以期提升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促进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绿色转型是资源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之一,研究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机制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驱动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路径的TOE整合性理论框架,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117家资源型上市企业的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是多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2)5条路径均能促进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即技术驱动式绿色转型、资源导向-创新能力协同式绿色转型、环境规范-创新能力联动式绿色转型、政府扶持-创新能力拉动式绿色转型、制度保障-多要素复合带动式绿色转型,技术因素尤其是绿色创新能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非高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路径有5条,且与高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不存在对称关系;(4)良好的绿色创新能力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条件。研究结论为资源型企业高效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及其决定因素:1996~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SFA),本文从产业层面详细研究了1996~2005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效率水平以及产权、市场竞争、规模等因素对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结果显示,期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技术效率逐年提高,并且表现出一致的变动趋势;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以及研发活动等对技术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规模因素对技术效率提升的作用并不明显,行业进入壁垒不利于产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煤炭行业关系着我国经济与工业的发展,积极开展煤炭开采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煤炭开采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我国煤炭行业总体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磊  宋佳  闫敏 《工业技术经济》1900,39(1):144-151
绿色效率是衡量绿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可综合反映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与产业绿色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建立了产业绿色效率指标体系, 借助三阶段 DEA模型, 运用2SLS分析制造业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对我国30个省(区、市)产业绿色效率的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效率值增加的省份个数要多于效率值降低的省份个数, 绿色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 全国、 中部、 西部和东北。 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显著提高了地区的产业绿色效率, 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存在行业异质性。 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程度提升是提高产业绿色效率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动力不足, 末端治理的环境规制方式不利于绿色综合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外开放机场的动态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对外开放机场2001—2005年的生产效率及其变动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机场生产无效率的因素予以识别。研究发现:我国对外开放机场总体上生产效率较低,纯技术无效率是其主要成因;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机场生产效率最高,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枢纽机场生产效率明显高于非枢纽机场;机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主要源于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跑道长度、候机楼面积、每架次飞机完成的货邮吞吐量、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枢纽机场地位以及位于省会及计划单列市均是影响机场生产无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正处于降排放、 稳增长的转型阶段, 信息产业是能够做到生产源头、 过程和成品低污染的高效绿色产业, 以信息化促绿色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本文利用 2006~2017 年中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 采用 Super-DEA 测度了各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 构建SDM 模型分析信息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 为明确地区间发展差异, 进一步区分东、 中、 西部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1) 就全国和东部而言, 绿色经济发展具有负外部性, 中部则呈现出正外部性。 体现出东部对周边地区的资源依赖性和中部的协同发展能力; (2) 就全国和东部而言, 信息化能够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但两者在中部呈现负相关。 反映出不同信息化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 (3) 此外, 产业结构升级、 对外开放等因素也促进了地区绿色经济发展。 体现了绿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引起重视,对煤炭企业的融资形成重大压力,企业的环境绩效和融资效率问题受到关注。以2011—2020年煤炭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在构建环境绩效指标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企业融资效率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煤炭企业环境绩效与融资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更好环境绩效表现的煤炭企业具有更高的融资效率;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路径,发现融资约束在两者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煤炭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改善融资效率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指引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应有之策。本文采用2011~2020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整体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可显著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作用机制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在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能源技术创新可通过创新要素配置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可正向调节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提出构建能源技术创新生态圈、建立绿色经济内外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区域能源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赋能作用。  相似文献   

13.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制造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事关我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区域效率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在剥离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发生显著性变化;社会投入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投入有显著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区域内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小,规模效率差异较大;规模效率较低是制约我国东部沿海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瓶颈。提出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核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Super-SBM-Windows效率评价方法对2005~2014年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利用ESDA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空间误差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表明:①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绝大部分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各省级之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②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主要表现在低值区域,而高值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③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业用水效率与节水潜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与节水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目前,我国工业用水资源配置偏离了效率原则;各地区工业用水的效率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工业结构水平、外商投资规模和水资源禀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各省(市、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的潜力.我国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时,需要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水目标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为煤炭行业的典型代表,如何提高煤炭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完善我国煤炭行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促进煤炭行业的绿色升级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我国22家煤炭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对2015—2018年度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系统分析与梳理了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煤炭行业发展实际,提出优化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顺应新发展理念的提出,2016 年学者们对绿色经济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在环境效率、环境规制绩效和绿色发展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一是从环境效率评估方法、环境效率状况和区域差异等方面对环境效率进行了评估,并拓展研究了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二是从评估环境政策、税收、排污权分配、碳交易等环境规制绩效入手,理论和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的影响因素和绩效改进方向;三是探讨了绿色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地区联防联控、推出碳交易政策、优化城市结构和规划、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和优化环境管理手段等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区域创新质量、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中国27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创新资源要素(知识基础与人力资本)、创新经济要素(地区经济水平与对外开放度)与创新政策要素(政府支持与政府竞争)3个维度、6个条件变量的创新要素群落,应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索了区域科技创新高绩效组态。研究发现:1)区域科技创新高效率路径归结为独立开放型和全面驱动型;2)对外开放、无政府间竞争是实现区域创新高效率的关键要素,区域科技高创新效率一定离不开高对外开放度;3)组态视角下政府支持对实现区域科技创新高效率的作用相对较低。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扩展了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情境,对各地区开展区域创新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引入全局DEA和“环境技术”概念框架,结合方向距离函数和SBM模型来构造绿色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并运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绿色生产技术、规模、管理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11年间中国绿色生产率累积增长达9畅79个百分点,技术进步、规模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5畅57、-76畅43、-89畅14个百分点;(2)绿色生产技术、规模效率、管理水平以及煤炭占比、能源价格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畅4450、0畅8099、0畅9309、-0畅2515、0畅0390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合理调整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率,加快市场化改革,积极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是现阶段中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为缓解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困境,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我们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面板数据模型,测算了我国各省市钢铁行业2004~2012年技术效率,进一步分析了出口和FDI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出口和FDI对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效率产生了积极作用,均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为促进钢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该制定钢铁行业发展规划、规范钢铁企业生产;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钢材产品出口;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