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我国在当下推动经济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运用基准回归、异质性检验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地区差异,对西部影响最大,中部影响最小,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受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分别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持续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环境,以期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
将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分为初期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完善阶段5个阶段,分析影响煤炭企业高质量的动力因素包括经济激励、政府决策、市场消费和供求的变化、煤炭企业的科技和人才水平以及自然和资源环境。针对5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人才并重、市场调控3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疫情后经济复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能源的需求增多,煤炭作为我国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煤炭开采来说,技术水平和器材种类不一致,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非常严重。这需要煤炭企业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煤炭企业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5.
在新发展理念和“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如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议题。从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创新的新角度,采用2010—2020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其边界条件。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2)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创新是绿色金融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机制;(3)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更新兴的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明显,同时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绿色金融发挥积极影响的边界条件。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可为各地区绿色金融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集,基于多元协同视角,建立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且结论在经过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和将“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的设立作为外生政策冲击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绿色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且影响机制受到政府环保支持与公众环境关注的正向调节。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强度更高的地区、劳动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非重污染行业及国有企业中更显著。同时,揭示了数字经济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联系,构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协同路径。  相似文献   

7.
厘清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及其耦合协调性,有利于优化高技术研发空间布局和数字产业发展战略,更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本文以中国2013~2020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并且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低-低聚集,中部地区不显著,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呈现高-高聚集;数字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且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进一步构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在二者之间。建议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低-低聚集和聚集性不显著的地区,要加大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国家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加快高质量发展时,要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而煤炭资源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日益严重的挑战,山西煤炭企业如何有效地整合煤炭资源,实现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从而帮助山西煤炭企业走出困境,提高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实现绿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集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08~2020年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制造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验证了威廉姆森假说,并且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此外,将总样本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析发现,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且各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均有待提升。因此,仍需鼓励制造业集聚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在县域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情况下,数字经济的突出价值显现出来。本文总结了当前煤炭资源型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发展数字经济的角度出发,制定了提高煤炭资源型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力。本文使用2011~2021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并识别其中的绿色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较强的警示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则表现出明显的溢出效应;数字经济能同时推动本地与空间关联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这一作用在长期与短期均显著,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会受到城市资源禀赋差异与创新绩效差异的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方向、扩大绿色技术创新规模、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质量来改善本地绿色发展效率,而其空间溢出效应在当前阶段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的方向引导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环保事业不断发展,低碳经济在社会经济重要性逐渐增加。在煤炭企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基础创新现有营销模式,减少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各项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市)的面板数据,以耦合协调度划分区域类型,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匹配区域的环境规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而低匹配区域的环境规制阻碍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较于低匹配区域,高匹配区域内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程度更大,作用时间更长;高匹配区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对环境规制表现为负向影响,而低匹配区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对环境规制表现为正向影响。因此,政府应时刻关注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协调程度,正确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避免盲目加大环境规制力度而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煤炭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绿色发展概念的提出,煤炭企业也开始关注绿色低碳发展。本文从机会、威胁、优势及劣势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影响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当前煤炭企业实现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煤炭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出建议,也为煤炭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深入了解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探析发展路径,基于经济计量学相关理论,从水平测度和影响因素2个方面对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评价.首先,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江苏省2008—2018年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双维度分析;其次,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科技研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国外学者从理论方面对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关于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历程,从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途径、策略、技术和生态保护这5个角度阐述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提出了亟待研究深化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理论上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传统的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一直实行低效率的经营方式。虽说近几年,煤炭企业为摆脱困境进行了很大的努力,使经营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长期以来低位运行的现实。并且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化,深层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解决好存在的矛盾与困难,使煤炭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笔者谈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煤炭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1.建立产权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政企不分,产权主体不明确的原因,导致煤炭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约  相似文献   

20.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经济增长波动、资源配置扭曲、创新能力滞后等困境,如何保持资源型经济稳定增长是长久以来亟待解决的难题.选取山西省10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度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并基于创新的中介作用,研究要素价格扭曲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煤炭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