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碳排放约束视角出发,实证考察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差异性和产业智能化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缩小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省域间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考虑碳排放约束,发现碳排放约束正向调节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最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两个子维度在产业智能化和区域经济差距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且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碳排放规制的就业效应,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9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规制能够促进就业,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碳排放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中存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效应。同时,在高收入和低收入地区碳排放规制能够促进就业,而在中等收入地区碳排放规制抑制就业。因此,为地方政府制定差异性碳排放规制政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就业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我国在当下推动经济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运用基准回归、异质性检验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地区差异,对西部影响最大,中部影响最小,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受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分别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持续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环境,以期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但大量碳排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7—2021年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优化不仅为当地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但该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进步影响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及服务业现代化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水平,并通过多重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显著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旧成立。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金融支持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够放大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促进效应。中介检验表明,在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关系中,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均发挥显著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且二者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促进数据开放共享,带动数字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水平的政策建议,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年—2020年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结合中国省级层面的宏观指标,采用TOPSIS熵权法测算出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企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工业企业碳排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工业企业的碳排放会减少0.576个单位。经过内生性处理和替换变量测算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为工业企业碳减排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但可能存在“遮掩效应”,从而难以对企业碳排放降低起到正向作用。(3)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企业的碳减排效应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成熟企业以及东部地区表现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用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面板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碳排放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OFDI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量,即OFDI每提高1%,人均CO2排放量增加0.012%左右。但此种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即OFDI对中部地区碳排放增加效应明显高于西部,而东部地区碳排放效应为负且不显著;与此同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碳排放量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数据要素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4个维度出发,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我国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不明显。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基础与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关联度最强。考察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缩小新质生产力地区差距,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构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指数,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引入新型城镇化,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新型城镇化对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通过进一步的门槛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新型城镇化门槛效应,新型城镇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全国2010~2015年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FDI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定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FDI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起初,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互斥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支持作用;FDI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直具有正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FDI也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FDI投资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数字经济作为推进环境政策转型的重要抓手,对碳排放双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亟待研究。基于绿色增长与绿色创新双重视角,利用2011—2020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作用效果,并揭示其背后机制。研究发现:(1)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仅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并没有实现“碳双控”目标,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影响碳排放总量,而对于碳排放强度的间接效应则主要通过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2条路径实现。(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家先行试验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双控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据此,从缩小城间数字经济发展差距,改善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双控政策的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中国释放数字经济减排潜力,尽快实现“碳双控”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
合理把握数字经济与FDI的深度融合,对于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和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FDI区位的影响及相应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地区FDI吸引力,FDI的引入又能促进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与FDI引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地区提升FDI吸引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深化了对FDI区位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极端气候变化以及刚性的管理体制加大了中国水危机风险,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却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能。本文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利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这一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且技术进步能正向调节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正向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使用熵值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20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和能源消费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显著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向绿色发展方向迈进,并且该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下依然成立。依据这一结论,中国应继续大力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提高数字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及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产业融合,更好地赋能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正在逐渐步入以数字和绿色为发展特征的新时代。数字普惠金融在成为经济高速发展重要引擎的同时,是否能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呢?本文基于2011—2020年15个RCEP成员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具体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这3种途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3)数字普惠金融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基于差异化能源结构的门槛效应;(4)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更有利于人口高聚集国家和污染严重国家的碳减排。因此,各国应逐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带动传统产业转型,政府也应加大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支出。此外,各国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2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探索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在其中起到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总体的促进作用;(2)从机制来看,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削弱指导性环境规制、增强处罚性环境规制倒逼企业等主体促进绿色技术创新;(3)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数字经济水平均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引入指标分解和扩展的Kaya恒等式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我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以及能源结构效应5个部分。通过测算建立了我国长时间序列碳排放数据(2004—2016年),并从国家级、区域级和省市级3个层面分别探讨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效应是促进我国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是抑制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两个驱动因素;人口规模效应促进了我国碳排放的增长,能源结构效应抑制了我国碳排放的增长,但这两个驱动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此外,利用混合回归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检验,验证了分析的合理性。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用于解决我国的碳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2012—2021年中国沪深A股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宏观数字经济水平与微观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传导和区域数字金融的调节效应机制。研究表明:区域数字经济可通过显著促进煤炭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且数字金融能强化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即正向调节绿色技术创新对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论为煤炭企业通过数字创新实现绿色转型,推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拓展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数字经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三者置于统一框架,构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呈现倒“N”型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双赢。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重维度的检验发现,数字产业化通过数字产业在地区间的布局和对要素吸引力改变产业集聚程度影响碳排放强度;产业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嵌入各个行业,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能源强度影响碳排放强度。本文为数字经济政策制定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