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土地平整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平整区域的选择受人为判断的影响较大,使得平整区域的大小和工程量不够客观。为此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研究了利用土地整理测量数据生成的DEM特点,综合坡度信息,采用水文分析算法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区域中自由水流的运动方向,为土地平整工作中合理划定平整范围,检查农田水利渠道布局提供新的思路,并利用已有项目资料验证了平整范围划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水平梯田参数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平整工程主要是梯田修筑。在综合考虑田坎田埂占地和投资成本的基础上,给出了以梯田安全性为约束条件,以投资效益最优为目标的水平梯田参数设计的数学模型,并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新模型设计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原规划设计相比,在保证梯田安全性的同时,投资效益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合理测算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提出了一种在协同视角下,把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和农用地整治项目相结合的测算方法。以湖北省为例,计算其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现实潜力。测算结果明显小于传统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结果,并能充分体现农村居民点斑块规模、地形等重要因素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影响,说明该方法具有合理性。研究认为运用该方法能充分运用图件等精确资料,测算结果更贴近实际,在省级及以上区域尺度简便易操作,因此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因素分层指标、GIS空间插值等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将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分析了中低产田综合整理的内涵和分区整治要点;选择标准粮产量、等指数和土壤肥力3个因素10个指标,构建了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划分了3个一级整理类型区和9个二级整理类型区,并按分区制订了9种工程技术模式并提出各自组合特征。研究结论:(1)河南省高、中、低产田面积比重约为49%、31%、20%,高产田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区,低产田分布在豫西、豫南的山地丘陵区,中产田交叉分布在二者之间;(2)以工程为组合,按灌排方式、田块形式、生物多样性等差异,提出了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理的重点和措施,为打造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与完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三生"空间重构等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江西省湘东区为例,从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影响因素,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SOFM)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结果:(1)湘东区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宜性空间差异显著;(2)湘东区140个行政村被划分为8个项目区,并与传统分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分区影响因素,将8个项目区归纳为近期优先、近期适度、中期紧缩和远期限制4个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结论:考虑生态风险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结果较传统未考虑生态风险的结果更具实地符合性;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方法将地理位置和空间属性有机结合,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将为新时期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土壤指标是耕地质量分等的依据,其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对土地整治分区,以及土地平整工程中的表土剥离、移土培肥和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的实施都具有重要作用。方法 文章以渝西丘陵区的典型基本农田建设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统计学与Kriging插值法研究0~20cm、20~40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的空间异质性,结合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土层SOM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基于LISA聚类图进行SOM分区,进而提出土地整治的应用建议。结果 (1)研究区3层SOM平均含量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4级,为中等水平。(2)20~40 cm土层SOM的最优模型为球面模型,其余两层均为高斯模型,3层SOM均属于中等变异,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空间上呈不规则的斑状与块状分布。(3)3层SOM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及空间集聚特征,高—高(HH)集聚区分布在平坝与丘间谷地,主要为水田,这与水田更有利于SOC的贮存和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有关,其次为旱地;低—低(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表现多样化,故丘陵区需重视土壤改良。(4)以表层SOM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为主,中、下层为辅,将研究区划分为高SOM集聚区、表层高SOM集聚区、低SOM集聚区和SOM随机分布区4个分区,根据不同分区间SOM含量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整治建议。结论 研究结果体现了SOM含量在剖面和水平空间上高值与低值的集聚特征,更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可作为土地整治分区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可持续性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针对南方丘陵区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南方丘陵区土地整治区域特征,引入PSR模型,从土地整治社会福利、生态安全和资源经济三个层面出发构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冈市的土地整治项目区为样区,实现对该项目区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区土地整治社会福利、生态安全和资源经济三个层面的可持续性得分分别为0.815、0.732、0.753,可持续性评价综合得分为0.768。表明该项目区的土地整治工作具有中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今后的土地整治工作中,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在项目完成后加快相应规划的实施以确保土地整治项目所带来的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DEM的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目的:借助DEM进行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以期为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项目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建立DEM,利用ARCGIS等软件,实现项目区总体规划方案,工程项目规划和工程量测算等方面的辅助决策.研究结果:采用DEM进行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辅助决策方法可行且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设计精度.研究结论:利用DEM在空间地形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土地整理项目提供辅助决策,有必要利用DEM和GIS软件的空间分析与处理功能,在常用GIS平台上开发一套专用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工具包,从总体上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分区及整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分区研究是国土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结合北京市实际,选取地质灾害、矿山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四种重点问题,作为综合整治分区的因素,借助GIS空间叠加的方法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的方法,对北京市国土资源进行综合整治分区研究,完成了北京市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分区,并提出了各区的整治模式和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的背景和特点,从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分等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当前现有的成果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农用地分等图、"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坡度图等综合叠加分析,提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信息进行潜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指数及其潜力分区图与野外调查实际相比,结果能较好反应该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论:该评价方法既立足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数据的特点,能为区域耕地整理及其项目选择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GIS在农地整理土方计算及调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将GIS与农地整理相结合,探索农地整理土方计算与调配的新方法。研究方法:文章构建了农地整理区规划前后的DEM,在GIS平台中利用空间地图代数的原理得到田块的填、挖方量,并将此抽象为供需点,利用交替式定位 — 配置模型实现土方的调配。研究结果:本文以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国家投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得到农地整理区待平整田块29块,需要开挖土方435120.86 m3,需要回填土方307809.00 m3;以交替式定位 — 配置模型为运算规则,最终确定直线运距为200 m的调配方案。研究结论:借助GIS平台,可实现农地整理土方量的计算与调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袁州区耕地整理潜力进行分析。首先利用GIS对袁州区的待整理耕地作坡度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坡度级别的抽样调查结果来测算各个乡镇的耕地整理潜力与新增耕地系数,并依据新增耕系数划分潜力级别。此方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索浙江省开化县城关工业区低丘缓坡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思路与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指数评价法、GIS和土地整理工程计算法则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低丘缓坡开发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策略。宏观层面建立用地选择评价基准模型和用地可建评价修正模型,确定低丘缓坡开发的用地评价分区;微观层面采用工程精算的方法,精确修正边界,控制时序容量,把握建设细节。研究结论:必须将用地选择评价和用地可建评价相结合,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才能实现基于生态安全、工程经济与社会和谐价值目标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识别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方法]基于GIS平台,运用AHP-熵权法,以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6个典型项目区为例,从田块禀赋、设施配套、投入产出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及生态环境等5方面选取15项指标,识别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限制性因素。[结果](1)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性因素依次存在中低山缓坡区丘陵宽谷区河谷平坝区的趋势,且不同微地貌条件下的限制性因素存在一定差异。(2)从项目区评价分值来看,河谷平坝区耕地质量分值最高,为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丘陵宽谷区建设条件与耕地质量较好,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次重点区域;而中低山缓坡区限制性因子较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较差。(3)文章研究的AHP-熵权法可以适用于其他地貌类型单元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性因素识别研究。[结论]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低山丘陵区微地貌类型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与整治任务。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重新审视北京市浅山区乃至山区土地利用传统规划思路,走出盲目保护的误区,提出规划新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1)浅山区的资源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论从生态保护还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浅山区对北京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2)北京市浅山区生态保护和开发间的矛盾是由不合理和不明确的空间保护战略导致的;(3)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浅山区面临巨大开发压力,其土地利用需从空间格局、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在总体规划和土地控制性规划两个层面加以明确。研究结论:北京市浅山区应实施“精明保护,高效利用”的土地利用战略,即基于“反规划”指导思想,通过构建浅山区景观安全格局,确立清晰的开发和保护边界,明确开发模式、功能定位和强度,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土地监护和规划管理,实现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莱芜里辛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为科学评价土地整理绩效和产权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GIS和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在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级别空间分布、面积和总体质量水平都发生很大变化,整理后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是整理前的1.3026倍。研究结论:该方法对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评价有借鉴意义,评价结果可为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快速高效地量算土方量在土地平整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般情况下工程施工所在地的地形比较复杂、量算面积又比较大,所以量算精度很难得到保证。研究方法:在基于分形理论与数字滤波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插值方法,以有限的样本点数据进行插值,并根据插值所得数据计算土方量。研究结论:根据模拟试验结果证明,用这种插值方法进行土方量计算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及管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在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研究的不足,定量测度武汉市风景土地利用集约状态,探讨城市风景区土地管控对策,为风景区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方法:GIS方法与AHP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土地集约度为0.4466,处于不集约的状态。研究结论:针对武汉东湖风景区不集约现象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划定城市风景区土地综合功能区;加快整合与迁并,推行风景区改造规划;提高城市景区建设项目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3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的过程与方法,并应用于典型农牧交错带———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研究方法:通过GPS获取标志性地物点和典型地物点的空间位置,结合RS和GIS选取评价指标,在GIS中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的沽源县、康保县、张北县1988—2008年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从3个层次结构,按照FAO提出的5个准则建立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S"技术选取了适宜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的评价指标;对坝上地区1988—2008年的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从1988—2008年河北高原坝上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水平比较低;基于"3S"技术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快速定量地评价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