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新疆区域金融中心是发展新疆区域金融、带动新疆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升新疆向西开放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也是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要求。本文借助新疆金融中心构建条件——金融生态环境、城市影响力和金融发展效率,对新疆各地州区域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遴选出新疆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地域;结合建设地域的现实情况,本文认为新疆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应采取"一主多辅"的模式,即除新疆区域金融的核心乌鲁木齐以外,还应建设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多个次区域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4-2017年中国城市劳动人口就业结构,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城市实体经济功能结构特征因子,透过金融在城市网络中的集聚与分散趋势,研究中国城市功能与金融资本集聚和区域金融中心形成路径关系.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转换功能对区域金融资本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地方制造业和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金融资本集聚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转换功能对区域小微金融和中长期信贷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区域金融中心产业发展对外资金融机构选址落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当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血脉,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热潮此起彼伏.广州是我国第三大国家中心城市,较早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区域金融中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带动和引领周边区域金融发展,即具备带动能力.本文首先分析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概念,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劣势,最后提出了提升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带动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哪些城市有潜力构建为金融中心,构建为哪一级别的金融中心,以什么样的模式构建金融中心?现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构建了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43个样本城市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有潜力构建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进行划分,并提出了四种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5.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经济地理》2007,27(6):892-895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许多中心城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金融业发展政策,引发社会对金融中心过度建设的担忧。本文基于2006—2019年国内金融中心城市的数据,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模型,发现政府政策推动促进了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但这一过程也是造成金融市场分割的原因。如果缺乏制度约束和政策协调,将倒逼地方政府深陷政策竞争的“囚徒困境”。进一步研究表明,全国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远大于区域金融中心,而西部和东北是全国金融中心辐射功能相对薄弱的地区。因此,在西部和东北加快建设若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成为本文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集聚、交易和扩散的中心,一般是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金融中心建设实践的关注,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方兴未艾,逐渐成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以金融中心为主题,从金融中心形成机制、金融中心的功能以及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等三个方面,按照文献发展的脉络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段晓华 《当代经济》2011,(10):88-91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以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市为依托,牵动区域经济金融整体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正在努力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构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优越条件,西安也把构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重要的发展规划.本文基于面临西部主要中心城市的竞争,对西安金融发展条件、现状做以全面的分...  相似文献   

9.
随着区域金融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的关系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采用重庆市1996—2010年的金融相关比率、证券化程度、金融发展效率等数据和指标对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证券化程度、金融相关比率呈正相关关系,与金融发展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对结论进行分析,并试图分析重庆建设长江中上游金融中心不足。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城市创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襄阳市金融资源近年大增,但一直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区.本文主要用数据和事实展现和分析襄阳市的金融业态发展的横截面,供后续的研究分析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30多个城市在规划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方面的竞争方兴未艾.本文在界定区域金融中心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成本与收益,探讨了各地区规划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可行路径.分析认为,国内诸多城市之所以争相创建区域金融中心,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过分重视区域金融中心的收益,而且还有一些深层次原因;为此,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各地区应正视金融中心的成本与收益,中央政府应积极引导、合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以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积极培育金融腹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融集聚与城市层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如玉  王志高  梁琦  陈建隆 《经济研究》2019,54(11):165-179
金融集聚引致金融空间层级结构特征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点。本文分析金融层级结构的形成因素及其与城市层级体系的关系。首先基于空间经济学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接着通过构造城市金融集聚指标,与中国的城市层级变量进行匹配,并利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等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初步构建了金融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框架,说明集聚形成金融中心,而金融中心是以城市为表征的;金融中心是有层次的,且与城市层级体系是正向匹配的;但金融集聚的态势更为突出,金融层级结构比城市层级体系更为简洁。要想打造金融中心,必先提升城市层级。全面开放并有科技创新中心支撑,有利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3.
金融集聚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也可以定义为一个状态或结果,金融集聚的结果就是金融中心。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为的影响,金融的发展包括金融集聚以及金融中心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政府行为的影响。从博弈论的角度去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对金融集聚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与金融集聚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区域经济中心金融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建立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与金融集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副省级以上城市连续三年的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对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与金融集聚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建立了汽车模型。这个模型作为波特钻石模型的一种衍生,引入了金融集聚程度,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狄乾斌  刘舒  於哲 《生产力研究》2023,(11):10-15+161
文章选取辽宁自贸区的三个片区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构建辽宁自贸区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辽宁自贸区金融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借助威尔逊模型对辽宁自贸区金融辐射范围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竞争力方面,辽宁自贸区各片区金融竞争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连片区和沈阳片区作为东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金融资源较为集中,其金融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在金融辐射范围方面,沈阳片区的金融辐射力高于大连片区,基本覆盖了周边地区城市,辐射范围较为广泛。营口片区发展能力较弱,发展潜力较大。因此,辽宁自贸区三个片区城市应有针对性地推进金融发展,大连片区和沈阳片区在提升自身金融竞争力的同时,应发挥其区域金融中心作用,形成区域金融辐射网络,优化推动辽宁自贸区整体区域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融只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高效的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合理调节资源配置,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进一步促进金融的发展的双向螺旋状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企业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某一城市和区域,金融集聚己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普遍存在的现象,金融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国内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都在竞争金融中心这个桂冠。重庆、成都则瞄准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力争建立不同层次的金融集聚中心,由于不同地区定位不准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金融中心体系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中心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金融中心识别是金融中心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沿袭金融地理学的分析脉络,从“信息”的角度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探究金融中心与信息腹地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对不同类型金融中心的影响.引入“重力模型”,将空间要素纳入到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框架中,对我国金融中心体系进行识别.通过模拟全国、省域两大尺度城市空间金融联系,确定金融中心及其腹地范围,识别并划分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最终得到区域金融中心4个,省域金融中心27个.通过对两大区域体系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南部体系在金融规模、腹地范围、体系结构、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都优于北部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金融中心时,改变以往突出强调金融中心集聚效应的观念,引导金融机构适度扩散和科学布局,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是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北京、广州与深圳等金融中心在进行金融产业空间布局、建立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外移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同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基地的建设必须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避免功能相似、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武汉1+8城市金融圈为例,运用金融与经济共生等金融理论分析法,分析了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意义并用以指导武汉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以考察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间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省域间金融产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且在我国已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中心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因此,应根据区域禀赋原则稳步推进各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