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艳 《经济研究导刊》2009,(14):222-223
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必须充分认清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坚持不懈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我军优良传统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要充分认清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认清我军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在我军优良传统中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扎实提高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水平,更好地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王颖 《经济研究导刊》2012,(10):218-2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军队文化软实力是内在互动的结合体。在军队文化软实力当中,尤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先进文化之魂,我们必须将其视为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以主流文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对我西化、分化战略,并不断对我军进行渗透破坏,企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从而颠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要打赢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仗,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张振宇 《经济研究导刊》2012,(2):209+220-209,220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在抓认知认同、抓贯穿融入、抓规范养成、抓示范带动上下工夫,不断铸牢官兵精神支柱,着力探索做好"深"这篇大文章的有效途径,努力在深化认识、深透问题、深度践行上下工夫,确保主题教育活动在新起点上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6.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包含着对当代革命军人的法律要求。这一法律要求根源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宪法等法律的规定。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法律途径,在于加强和完善相关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当代革命军人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统一。这一法律要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及法学观,是由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从而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11)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如何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的校园网络社会特点和大学文化的特质,在对大学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大学互联网思想舆论阵地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同步、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文化国际影响力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程霖  宋双杰 《财经研究》2012,(6):113-123
中国模式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中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不仅是一个当代命题,也是一个历史命题,是近代中国寻求富强和实现现代化的延续。其中,孙中山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其民生主义发展战略对当今中国模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模式与民生主义发展战略的特征、中国的实际建设与孙中山的谋划在诸多方面类似,理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发展战略是理解中国20世纪至今经济制度变迁的关键。民生主义发展战略之所以能对中国模式的形成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近的理论渊薮和相似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12.
在多元化碰撞的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当代人对传统剧种在认识上的差异,岳西高腔该如何发展才能既符合当代审美的口味,又不失经典风采而经久不衰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只有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增强思"变"意识,才能使岳西高腔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的急遽变迁使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对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在转型期,我们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的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型塑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习俗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司马迁较早注意到了俗与治的内在关联,但学术界忽视了其在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对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谱系中“俗”与“治”两大重要范畴进行了关联阐述,介绍了司马迁“因俗以治”治道思想的源流和主张,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延伸与扩展,探讨其现实意义。研究发现:(1)司马迁的治道思想兼容了道家与儒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的不同侧面,而其“善因论”的要义正在于“俗之所欲,因而予之”。(2)因俗以治的核心是因循人“生有欲”和“皆为利”的本性及民间习俗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立俗施事,以达至“事少而功多”的理想治理效果。(3)由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和朴素性质,而且中国古代社会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其在近代以前始终未得到重视和采纳。(4)司马迁“因俗以治”思想给现代国家治理带来了众多启示:一是要尊重风俗习惯并加以因势利导;二是要注重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兼容;三是要让好的习俗成为一种稳态均衡而固定下来并延续下去。文章不仅是对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的丰富和拓展,而且对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各环节进行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并且作出反馈,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方面。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出正确的导向,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顶层规范。我们必须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疆精神”的现实场域,形成各族人民面向未来的共同信仰和精神依托,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着眼建设有强大战斗力的人民军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军强军战略。这些兴军强军战略,是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进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价值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城市是具有生态文明时代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而言,低碳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在解决生态文明时代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质量的问题,是在正视和尊重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前提下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过程,是在城市发展模式上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在城市尺度上寻求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建设低碳城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目标,把降低碳排放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结合起来,按照低碳战略、低碳规划、低碳产业、低碳文化和低碳管理“五位一体”等系统推进的路径,探索生态文明框架下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商品既具有“物”的价值,又蕴涵“文化”的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对“文化价值”的需求逐渐增长。由于商品“物”的价值的有限性和“文化”价值的无限性,因而在当代社会,以“文化价值”为主导的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文化产业的兴起正是因为人们对文化诉求的增强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通过批量生产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及模式,在近10余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但从价值维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薄弱环节。本文以两个百年的纵深,从价值维度切入,重点论证并原创性提出了:以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立场;以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的;确立三个为主(公有主体,按劳分配主体,国家宏观调控主导)和三个共存(多种经济成分,多元要素参与分配,市场决定微观资源配置)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以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现代绿色生产生活体系,建设以国家内生创新为主导、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多元协同创新为补充的关键核心技术进步体系,建设以高质量发展的城乡融合经济体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产力空间布局体系等等,以此四点为价值原则;以人民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为根本价值实践主题,其核心要义是:国民幸福可持续、国办公业建和平、党揽全局谋长远、民本路线通民心。创建具备上述价值总体的目标路径同向认知体系与实践行动体系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系统,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亦是本文的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