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先发展国家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先发展国家的社会转型是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向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直接转型,首先是在全球化场景下的社会转型。在全球化场景下,世界各国在全球处于一定的结构之中,在全球结构中,中国处于边缘地位,而作为结构中心的发达国家不会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2.
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以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关系为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国三十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转型危机和国家治理危机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和区分,文章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危机是一种转型的危机,即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和治理能力滞后所产生的危机,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结构性转型的必然现象。在现实中,市场化和民主化与经济—社会转型互为因果,经济—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国家治理层面不同程度的危机,进而推动了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是对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种渐进式的、结构性的适应过程。中国并未陷入局部改革的陷阱,而是更有可能在危机—体制改革—适应的推进模式中渐进地实现国家治理体制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凡 《经济研究导刊》2013,(33):221-223
中国社会的转型方向和目标是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石必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层面的协调发展。指出社会转型的内涵及其重要特征,重点分析社会转型和生态文明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既是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又影响社会转型的方向,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构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外生变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在进入了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复合转型是其基本特 征,具体体现在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型;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入攻坚期;从农业 社会快速工业化,并面临知识社会的冲击;由立体 科层结构向扁平网络结构的社会转型;由封闭内 卷社会向开放外拓社会转型;由线性经济向循环 经济转型;由产业追随向产业创新转型七个方面。 各个转型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这要求我国的财 政制度和财税政策必须立足多元复合转型这一特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前处于两个历史性转型过程之中: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和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的转型。"城中村"是中  相似文献   

6.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F0002-F0002
中新网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日前在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表示,2010年年底,中国人均将接近GDP4000美元。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有何特点? 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是为了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的本质来历,但我们面对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或者说静止的中国传统社会,而是一个从近代以来就处于激烈变革之中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吕鹏 《开放时代》2006,27(3):152-158
与美国大体是在一个相对民主的环境中逐步由各利益集团相互竞争的社会变异为一个权力小集团主导国家政策的“权力精英社会”不同,正在中国发生的这场社会转型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在不撼动执政党在整个权力结构中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中国的精英现状时,除了具备动态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之外,还必须具备转型的思维,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也因此有了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将我国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全面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带来人的转型,即要求人的现代化,并且两者相辅相成。研究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化问题,是社会学的跨时代课题。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作为引玉之砖。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和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一般说来,社会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农业社会向城市化工业社会过渡的全面转型时期。从哲学角度分析,社会转型有这样三种涵义:第一,是制度规范层面、思想文化层面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全方位变革。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经济领域的转型,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与重建。第二,是社会发展合理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社会转型是社会基本矛盾演化的必然结果,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社会规律的运行和实现都离不开主体的活动。而主体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而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体追求自己目的的结果。第三,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之路,没有那一年,中国经济不会如此成就。2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成就与问题并存,陷阱与出路相伴。针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转型陷阱"症状,文章力图通过梳理渐进式改革的研究、"转型陷阱"的研究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厘清走出"转型陷阱"的核心,探索转型目标的完善,阐述转型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合作主义理论特别重视协调与整合,这一理论基点恰好顺应了转型社会尤其是政府主导的转型社会的根本需求,从而成为中国城市治理的理论诉求。面对个人"原子化"、社会"破碎化"等矛盾重重的城市社会现实,本文首先论证了中国语境下合作主义的正向维度,然后借鉴西方国家有益的做法,提出了当代中国转型期城市社会治理的路径:建立城市空间中的网络联盟。在网络联盟的框架下,通过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参与、协商、协作,改善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实现转型期城市的"善治"。  相似文献   

13.
方时姣  张柯 《技术经济》2024,43(1):164-178
本文基于2006-2020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末端治理”环境社会责任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实现了企业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实证结论在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通过员工绿色行为、企业环境社会关注意愿及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调节效应发现,公司治理与融资成本能进一步调节数字化转型对两种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非国有、高环境规制及高学历高管在承担“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上有着更显著的影响。动机分析发现,企业之所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的转变,其动机在于后者对企业价值有着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数字化转型在其中会进一步强化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钧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宣传的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互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与等价交换相对立,从而排斥商品交换关系的观点,不能成立。他的这一理论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对立。马克思将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交换称之为与商品等价交换是同一原则的"资产阶级权利",是与"旧社会痕迹"相联系的"弊病"。这一观点也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相悖离。胡教授用社会主义"等量劳动互换"本质论,否定我国实质的商品价值关系的存在,断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关系会消亡的科学真理在我国已成为现实。这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胡教授宣称他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党和学界的"极大重视"和认同,是"最突出的创新性见解"和"重要学术贡献",并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改革目标"提供了理论铺垫"、"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也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随着总体性向分散性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治道模式由统治向治理的变革,其所导致的标志性成果便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组织功能的重塑.作为新兴的公共管理主体,民间商会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产物,在地方治理中发挥着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多项功能,从而有效的弥补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然而就已有对民间商会的研究成果分析,却客观存在着数量偏少、视角狭窄、深度欠缺和方法单一等弊端,很大程度上难以为民间商会职能运行提供有效地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也与民间商会日益重要的治理地位无法匹配.为此就必须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估,并在分析其理论研究缺失的基础上,找准民间商会理论探索目标和创新方向,通过科学地拓展研究视阈、合理地界定研究概念、规范地使用研究方法,最终指导和确保民间商会良性、健康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滥觞于内生性能源、资源的刚性约束和外源性的政治竞争与安全压力,国际社会潜在的丛林竞争规则,大国兴衰沉浮的历史经验警示,和平崛起战略的顺利实现与否势必首先寄望于国内市场经济导向型改革与体制转型战略的成败。为增长而竞争的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成为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它有助于增进转型初期的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在晚近荣辱浮沉的历史湍流中,在沉淀了师从苏俄与欧美发展模式的喧嚣之后,必须注意防范现有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制度性痼疾。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宪政转型不能是邯郸学步式的凌空虚蹈,考量东亚的国家规模、社会传统与发展共性,权衡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经济、制度、文化与意识形态,运用法治规则一市场机制,培育柔性威权一善治和谐社会的国家也许是较为现实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马戎 《开放时代》2020,(1):91-110,M0005,M0006
王明珂《民族与国民在边疆:以历史语言研究所早期民族考察为例的探讨》一文触及一个重要议题,即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是"造民族"还是"造国民"。其所涉1929年黎光明"造国民"与1933年芮逸夫等人"造民族"活动的历史,值得再作深入探讨。两相对照,不难发现,运用西方民族学知识在中国边疆地区识别不同群体的"造民族"是一条便捷的道路,但"民族"意识被催生后所带来的离心力无法忽视;在各族民众中构建国家认同,"造国民"是一条艰辛、漫长、曲折,却仍然必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萨缪尔森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美国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里的技术进步,会导致美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和福利的下降。但从现实数据看,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扩大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从长远看,中国基于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纵向对外贸易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而基于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横向贸易的地位将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不断攀升的离婚率引起了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中国知网(CNKI)近15年来收录的以"离婚"为关键词的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在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离婚原因"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引入RWA模型并阐释其"复杂整体论"思想、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原则及实证操作化设想。该模型的应用将有利于弥补我国当前离婚原因研究的不足,进而为"离婚"原因的探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RWA模型的完善也将有益于中国社会科学界对其它"社会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村改革进入到农村社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后,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解构的速度加快。近几十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农村,更是加速着这一解构过程。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考察农村从乡土中国的差序社会结构格局向现代社会团体社会结构格局的转变过程。并对未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格局的发展做出合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