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李敏 《经济师》2012,(8):173-174
不良贷款是全球性的金融难题,也是银行业无法完全规避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温州银行为例,分析不良贷款的特点与成因,着重研究处置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恶性增资”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对组织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理论认为,恶性增资是错误或非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然而,传统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行为方面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合理的增资行为和不合理的增资行为。本文在介绍说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恶性增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证明有些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增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合理的,是出自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实物期权理论是对增资行为传统理论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3.
“恶性增资”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对组织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理论认为,恶性增资是错误或非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然而,传统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行为方面是不完全的,因为它们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合理的增资行为和不合理的增资行为。本在介绍说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恶性增资行为进行了解释,证明有些被认为不合理的增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合理的,是出自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实物期权理论对传统假设提出了挑战,并且是对增资行为传统理论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4.
唐洋  刘志远  李伟 《当代财经》2011,(1):112-120
文章在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增发或配股(SEO)中的认购行为选择对恶性增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大股东是否参加SEO认购,上市公司都存在恶性增资倾向。但是,与大股东全部参加认购相比,大股东全部和部分放弃认购均加重了上市公司恶性增资倾向。其中,大股东全部放弃认购的恶性增资倾向最大,部分放弃认购次之。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大股东的认购行为选择,并为监督和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几年风险决策领域对个体异质性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个体异质性对恶性增资行为的影响.借鉴决策科学中重要的个体异质性变量,将最近的恶性增资研究梳理归类在人格要素、认知风格和情绪三类体系中,详尽阐述了近期研究中个体异质性变量与恶性增资决策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不但为过去传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为管理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和对策,因而展现了强大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春城 《经济师》2003,(4):205-205
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内、外部原因 ,并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提出了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梁静 《经济师》2007,(8):258-258
文章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提出了化解、消除和预防不良贷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靖 《发展研究》2014,(12):36-39
银监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已升至近三年最高位,双升趋势仍在延续,银行业资产质量继续下滑,成为困扰商业银行的一个最大问题。本文从西方经济学"逆向选择"理论出发,分析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逆向选择"和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不良贷款的攀升,并对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因此所带来的冲击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梁静 《经济师》2007,(8):258-258
文章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提出了化解、消除和预防不良贷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是主因 一边是公司贷款“短多长少”的局面未有扭转,另一边是信贷资产质量备受考验。银监会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的数据,其中备受关注的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再次呈现上升势头。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127万亿元,尽管其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9%,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升至4564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67亿元。  相似文献   

11.
唐洋 《经济经纬》2007,(4):67-70
本文探讨了在资本预算项目决策中,投资者恶性增资行为的控制机制。文中首先提出了同时使用相对降低投资者的原生性认知和使负反馈信息明确化两种途径,可有效地抑制投资者的恶性增资行为。采用综合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方式可同时达到这一目的。其次,本文运用模拟实验法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综合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的方式既能有效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又可以使设定的最低报酬率与公司期望的最低报酬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程民生 《经济师》2001,(12):200-201
文章对晋城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压缩情况进行了调查 ,指出了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压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高度集聚金融风险的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在不断下降后出现了"双升"态势,金融风险加快暴露出来,这使得不良贷款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财富管理的视角,文章在此背景下选取了2010—2017年的季度数据,运用R软件对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资产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才 《经济师》2001,(1):116-117
从帐面数字和非实证性研究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占比都是金融稳健运行的一个隐患,也是西方媒体夸大我国金融高风险的证据之一。因此,如何正确看待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资产,如何对不良贷款资产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是亟需解决的“既是经济性又是政治性”问题。本文就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资产的特点作以下分析。一、制度变迁型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由此所带来的是企业制度、信贷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投资制度、外贸制度与外汇汇率等一系列制度的变迁。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宁波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宁波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宁波市生产总值、宁波市工业增加值、宁波市财政支出、宁波市银行业利润分别与宁波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宁波市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与宁波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关系.最后,对宁波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银行业的运行状况和发展前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德 《财经科学》2002,(2):20-26
中国银行业改革支持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银行业运作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推行了审慎会计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精简机构、剥离不良资产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银行业发展中存在产权制度不合理、资本充足率偏低和不良贷款比例高等问题,需要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和加强对银行业的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农村信用社通过"央行票据置换、贷款呆账核销、加大清收力度"等方式化解不良贷款,存量不良贷款大幅度下降,信用风险压力有所缓解。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隐性不良贷款数额很大,其中新增不良贷款占较高,不良贷款仍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是什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的不良贷款问题由来已久,也是目前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这也成为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虽然目前从中行、建行、工行的年报、半年报来看,3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很多学者也对3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乐观态度,但是本人认为随着外资银行入华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率任务依然艰巨,在一定程度上很有可能反弹。本文通过在外资银行入华引起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反弹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率反弹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高是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为金融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现状的考察,分析信贷风险的成因,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