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志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38-139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县,但近几年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该县主抓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研究该县县域经济发展,对同类县市发展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中原经济区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突出,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县域经济水平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山区资源县高于平原农业县;虽然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均较高,但大多数县市处于中度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绝大多数县市交通超前发展,仅西北部边缘县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原经济区应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支撑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2年3月30日至31日,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在随州市和仙桃市成功召开,会议确定要进一步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两天的会期中,各县市主要领导和经信委系统负责人分别参观考察了随州、仙桃县域经济发展的蓬勃状况。大会表彰了江夏、黄陂、宜都、大冶等20个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及广水、公安等5个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市,随州、仙桃等六家县市单位作了重点大会交流,介绍了各自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做法。会议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不同的县域经济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战略。湖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大,境内山区县与平原湖区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一、山区县域经济和平原湖区县域经济的比较1、三次产业结构差异由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种植业居主导地位,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因此,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都是比较高的。就平原湖区与山区县市的产业结构特点来说,既有相同点也有异化点。平原湖区虽然交通便利,信息灵便,但是与山区县市相比,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几乎一样,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都没有实现域内资…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2月14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该区内共有12个县市,区边缘共有25个县市1个区,区辐射区共计51个县市,涉及全省88个县市1个区。文章通过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究如何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52个县市(不包括地级市市区)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和协调发展函数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县域社会和经济综合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存在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相互之间差距较大,在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明显的梯度性格局。最后基于52个县市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提出江苏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市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壮大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通化县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动力机制以及发展阶段。提出了县市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与竞争能力普遍提高。2004年,我省41个县市GDP总量达到1750亿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占全省GDP的比重已接近60%。在全国第四届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省县域基本竞争力已由第一届的17位上升列13位。但是,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湖北迎来“黄金十年”机遇期下,研究我国中部湖北省内的代表性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湖北县域经济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发掘和培育建设“富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推进模式、和战略选择,是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水平和主要规律的关键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有91个县市,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上呈现沿海与内陆县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同时有些县域经济发展又存在相似之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山东91县市进行经济地理分区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空间集聚情况进行综合测度,解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判别空间协同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南北差异格局未突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县市,并向北演化。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徐宿连和连淮盐交界分布。(2)江苏省乡村转型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次冷点区域变动明显,主要分布徐州北部、连云港北部和江苏中部等。(3)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得到提升,61.8%的县市达到协调状态,根据其格局特征划分出"三协同双滞后"五种类型,80%的县市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性,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高水平协同型集中在苏南县市,苏中县市和苏北区域的市区主要为中水平协同型,低水平协同类型主要为苏北县市,溧阳、海门、泗阳和灌南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乡村转型,淮安市区、泰州市区、建湖、高邮等县市乡村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县市为基础的县域是我国转变增长方式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战略单位,县域创新能力建设对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当前县域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建议:强化科技工作和科技资源在县域层面的整合与集成;通过分类指导和科学评估,优化不同地区的县域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创新资源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健全多元化、信息化的县域科技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科技特派员在县域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县域创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余程眩 《当代经济》2010,(17):78-81
本文以汉江流经湖北境内的23个县级区域作为研究单位,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沿江23个县市的测试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的指标共12项,主要信息提取采用主成分因子法,在此基础上使用综合因子得分作为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证明,这23个县市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差距比较显著,各县竞争力水平随着距离武汉空间位置的远近和交通可达的难易呈现出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欣  张平宇  刘晓琼  刘林 《经济地理》2012,32(12):79-84
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法,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别研究2005和2010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得出结论如下:①2005年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南北差异显著,2010年南北差异弱化。2005—2010年,南部的海城、大石桥等县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东北部的开原、调兵山等县市的经济水平上升,中南部的辽阳、灯塔等县市经济水平下降。②2005—2010年,沈阳经济区经济水平相近的县市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有所弱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沿交通轴线布局的县域经济带。③从局部差异来看,2005年在沈阳经济区南部形成岫岩、桓仁等"高高"型县域集聚区,以及北部的彰武、康平等"低低"型县域集聚区。到2010年,除开原市属于"高低"型县域外,其他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特征不明显。④深入分析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如下: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外部动力,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作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61个市县在经济联系的强度、方向、范围与格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联系强度上,南北梯度差异显著,苏南县市经济联系最强且差异最大,苏中县市经济联系较强,苏北县市经济联系最弱且差异较小,地级市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明显强于县域;在经济联系方向上,各县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等主要特征;在经济联系范围上,江苏12个主要辐射源的作用半径大小不一,其中南京、苏州、徐州三个辐射源的辐射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但苏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大且密集,苏中次之,苏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弱;在经济联系格局上,江苏县市基本上形成了由东南向西北层次鲜明的四大板块,即苏锡常通板块、宁镇扬泰盐板块、淮安板块和徐宿连板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县域为单位,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三个评价指标,研究了2000年到2011年湖北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差异。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县域相互位置关系和经济结构因素是区域经济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地形、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率等自然社会因素也对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县域经济的概念以及研究意义,并以湖北省大冶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说明其县域经济的特点以及经验,最终提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而言 ,我们内陆省份的大多数县市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欠发达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对于推动整个宏观经济跨越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临西县的实践 ,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我们加快发展必须在瞄准两个目标、紧扣三个重点、打好四个硬仗上狠下功夫。瞄准两个目标 ,确立符合县情的跨越发展思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最终表现形式 ,是财政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欠发达县市就必须瞄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两个目标 ,立足县情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综合比较 ,欠发达县市基本上都处于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经济总量扩张和…  相似文献   

19.
彭玮 《经济论坛》2011,(2):92-9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关键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本文以湖北为例,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四个同步"引领中西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刘平 《当代经济》2007,(13):13-14
4月19日至20日,湖北省第6次县域经济工作现场会在天门市和大冶市召开;4月28日至29日,荆州市在监利召开了县域经济工作会.会议显示,湖北省及荆州市县域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与全国其他先进县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形势喜人,形势亦逼人.我们必须找出差距,制定对策,更快地推进松滋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