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迅速增长,重大自然灾害对于社会及经济的破坏力越来越大,仅凭政府财政救助难以解决巨灾造成的巨灾损失。借鉴巨灾补偿的国际模式,根据中国巨灾补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巨灾补偿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混合型巨灾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国越发频繁的自然灾害,中国的财政压力日益严重,保险业已不堪重负,积极探寻新的适合中国的巨灾补偿机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应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混合型多层次巨灾补偿机制。巩固政府的主导地位,创建巨灾补偿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再保险的作用,促进巨灾风险证券化,同时带动慈善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多部门多领域加强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3.
通过巨灾保险机制减少和转移巨灾风险和损失,不仅能兼顾效率和公平,而且可多渠道筹集巨灾资金,逐步减轻政府负担。为建立中国巨灾保险机制,文章在详细分析巨灾保险机制三大策略(巨灾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及保险金融创新)后,提出大力促进原保险市场、适度发展再保险市场和谨慎实行保险金融创新的策略选择,并进一步提出必须重视巨灾风险机制建设、加快巨灾保险产品开发、鼓励公众参与巨灾保险和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巨灾多发国家,对此,国家财政每年要拨出巨额款项用于赈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数额巨大的财政转移支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与保险相比,单纯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暴露出很多的弊端,也显示了极大的局限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巨灾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了过高的压力。因此,基于我国的国情,在保证必要的巨灾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我国应当积极拓展新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分担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并建立一套国家与商业保险共同作用的巨灾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建立安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雷冬嫦 《铜陵学院学报》2012,11(3):36-40,88
特殊的自然和气候环境导致安徽常遭受洪涝、干旱、冰冻等自然巨灾,给安徽省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在处理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损失方面,安徽省现行的自然灾害损失补偿制度,无法对巨灾损失进行有效补偿,特别是巨灾保险在灾害补偿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了安徽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安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日益壮大和农业巨灾保险的实践,使得安徽已经具备了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建立安徽巨灾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安徽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安徽巨灾保险在政府建立的综合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消除巨灾损失对创建和谐安徽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日趋集中,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日益加重,传统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金融创新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在国外发展迅速,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巨灾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这种状况呼唤着完善的巨灾风险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本文在分析中国巨灾保障体系缺失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与中国一样面临巨灾威胁的一些国家管理巨灾风险的模式,井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若干建立以巨灾保险为基础的巨灾风险保障体系的初步设想,以期使保险这种社会化风险管理手段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频繁遭受地震、台风等巨灾的侵害,每一起事故都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此时都是政府作为“第一承担人”进行救灾和赔偿,本应在救灾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保险公司却严重缺位。这不仅没有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优势,更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有效的巨灾保险制度已刻不容缓。通过分析国外经典的巨灾保险制度和我国救灾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我国应以日本为参考建立适合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巨灾基金及相关会计的建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炜 《现代财经》2007,27(5):48-52
巨灾发生概率低而破坏性极强,危害性极大。为防范巨灾风险并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极有必要建立巨灾基金和巨灾基金会计,通过巨灾基金会计对巨灾基金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巨灾风险的边际成本、效用分析,得出中国巨灾保险市场失灵是由于供给需求的双低以及投保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造成的,在考察了世界各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后,提出通过国家、保险公司、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和发展中国多层次巨灾保障体系,增强中国巨灾风险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2007年被中央列入国家首批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区,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下,农业保险健康、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增大,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本文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了分析,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面临的形式,研究国外管理农业巨灾风险的先进经验,为建立内蒙古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直报:将新农合补偿手续简化,个人到医疗机构就诊,只要出示医疗证或医疗卡就可直接得到补偿,补偿比例、金额由系统自动计算,补偿准确、合法。个人不必到相应部门进行二次清算,大大减少了个人和部门机构-e._N的手续审批,做到“即治即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国外巨灾保险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完善国家减灾救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中国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巨灾保险实行低保额制度;巨灾保险应带有部分强制性;巨灾保险的经营应有多元化的风险分散途径;巨灾保险必须有法律的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马辉 《经济师》2010,(2):35-36
文章通过对西部地区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国际巨灾保险的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建立区域政策性巨灾保险公司、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体制、实行强制和自愿结合的投保方式、大力拓展再保险市场,以及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等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巨灾风险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是保险研究和精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保险界对巨灾风险没有统一定义,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巨灾风险进行定义和划分。保险服务局(ISO)财产理赔部按照1998年价格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财产直接保险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瑞士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1970年以来一直根据当年美国通货膨胀率调整和公布全世界巨灾损失情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巨灾频发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政府承担损失担保的兜底角色。随着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化解巨灾风险的时机已逐渐成熟。本文从全球巨灾回顾入手,总结了以巨灾债券为主的巨灾风险金融防范多样化手段,并结合实例探讨巨灾债券在我国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类应对的风险的主要金融方式是保险,但巨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险公司也构成重大风险,甚至有破产的可能。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并且分散保险公司的风险,在资本市场中发展以巨灾保险为基础的巨灾债券能够较好地沟通投资人和投保人,匹配资本收益和风险,最终达到发展资本市场并规避和分散巨灾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馥  梁静 《经济师》2005,(12):147-148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巨额的灾后重建费用引起了人们对巨灾风险的再度关注。文章通过对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以巨灾风险的事前、事后管理为线索,重点对比了巨灾再保险、巨灾债券等多种处置巨灾风险的手段,并强调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探索提高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水平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政府虽调动大量的财力物力,但对于直接的经济损失却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借鉴别国经验,开展巨灾保险势在必行。但目前中国开展巨灾保险的条件还不很成熟。本文在界定了巨灾保险的概念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开展巨灾保险的经济和保险环境、政策法律环境、保险公司供给能力、居民投保意愿以及技术环境,为制定中国巨灾保险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国外在应对巨灾风险的理论研究、融资机制建设以及灾害风险的分担方式选择上,都要早于中国.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其他国家对巨灾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从中汲取经验、总结其特点、探索每种应对灾害风险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方式中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我国构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应对巨灾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