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的实物见证。本文基于数码技术从缂丝技艺的传承发展、产品创新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缂丝技艺数字化传承,创新缂丝创作题材和表现方式,结合多种工艺和材料进行缂丝创新,缂丝产品多样化、时尚化、实用化设计等观点,为弘扬与传承非物质文化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州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创产业作为一种植根文化,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等特征。因此,文创产业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种方式,通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商品,产生自我造血功能,适用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方式有利于丝绸类传统技艺项目的扩大发展、技艺传承和文化弘扬。苏州宋锦作为丝绸中的精品,适用于利用生产性保护方式,进行丝绸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目前,从宋锦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来看,苏州宋锦非遗项目已经采用了生产性保护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相似文献   

4.
山东地区的传统织绣技艺种类繁多,在纺织、缝纫、绣饰、编结等方面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项目广泛流传。对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织绣技艺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发展源流,探讨发展方向。认为传统民间织绣技艺的保护及其文化产业开发,应该走多方位协作、综合发展的道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展的新途径。拓展产业化发展空间,拓宽技艺传承路径,融入城市文化生活,让源自日常生活的传统技艺再次涉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二代,尤其在清乾隆年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在此期间,特别新创意了缂、绣、绘三维一体组合工艺品种,为丰富缂丝工艺增添了更加灵活生动的表现力,为前代所不及。当代,通过以绣、绘补缂工艺,对缂丝本体进行改良和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是一次纺织服装行业万众瞩目的盛会,一次纺织非遗精彩纷呈的全面展示,更是一个纺织行业与社会各界通力协作传承创新纺织非遗的新起点. 11月28~30日,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杭州千岛湖文渊狮城隆重召开.水韵古城与传承数千年的纺织非遗璀璨文化和技艺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这是我国纺织行业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肩负新时代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使命的一次盛会.来自国家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社会各界的领导,研究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保护机构代表,企业家、设计师、新闻出版及媒体界人士数百人欢聚一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极大的热情,共谋新时代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7.
《纺织服装周刊》2016,(41):21-21
为了加强纺织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今年8月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该办公室的成立将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进一步在纺织行业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并使传统技艺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创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广东雷州地区有一种濒临绝迹的传统织布工艺,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保产品的追逐程度日益凸显。曾风靡千年,采用天然纤维、植物染料与手工织造,雷州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雷州葛布作为人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体,在生态视阈下的今天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研了解雷州葛布的生存状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探讨雷州葛布织造的文化价值与可持续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云锦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手工织造技艺,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之发达的证明。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云锦代表性传承人金文,他分享了自己对于云锦及其传承的看法。他认为,云锦是一颗种子,只有好好地浇灌、培育才可以让它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1.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选料自然、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如今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价值、四大工艺、现状及保护、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加强读者对这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技艺的认知,增强人们对这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意识,使这种面临失传的珍贵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它的巨大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敏  魏洁 《山东纺织经济》2013,(5):66-67,91
南通土布经历700年耕织文明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历程,在织造技艺、图案造型、色彩运用方面都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如今它以精湛的技艺传承和绝妙的图案艺术已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成为南通城市文化的骄傲。扎根于江海农耕文化的民间土布染织技艺,其创作的图案题材大都来自江海大地的馈赠。南通土布图案造型美观,色彩大方,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充满了江海大地的乡土气息。本文旨在对南通土布图案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对南通土布图案艺术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今年,苏州慈云蚕丝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福珍,被苏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苏州丝绵翻制技艺即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是此次评选中纺织行业里唯一一位制作工艺传承者。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目前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传播、管理与传承上面临的挑战,文章以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为研究主体,通过对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的田野调研,获取桑蚕丝织织造"形、艺、技"的相关资料,然后从数字化传统技艺、实景活态展示、数字水印技术三方面探索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方案,最后,从蚕乡遗风、制丝技艺、丝织奇葩和保护传承四个部分探索杭嘉湖桑蚕丝织织造技艺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探索非遗项目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管理与传承的可行性之路。  相似文献   

15.
南京云锦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风风雨雨,继承了我国古代丝织工艺的优秀传统,并在织造技艺上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已成为"锦中之锦",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同时南京云锦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工艺和丰厚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现如今南京云锦却面临着蜕变和重生的考验。由于南京云锦用料讲究、工艺复杂,可谓名副其实"寸锦寸金"。近代以来,云锦多被用在高级定制服装中,大众对云锦也是知之甚少。为了宣传、推广、传承南京云锦,本着继承云锦图案的宗旨,从云锦图案在服装中的装饰部位及云锦图案以多种工艺形式表现在服装上两方面来展开论述,从而让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云锦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何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教育与传承,值得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基于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个相对立的教育理论揭示了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中教育传承的内涵,介绍了学校通过建设丝绸类教学资源库打造课程资源,并通过引进技艺大师打造混编师资队伍,同时通过将丝绸传统技艺和文化嵌入到相关专业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实践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中的嵌入式教育传承。最后分析了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中教育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蓝印花布是源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彩色印染品和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要对象.文章针对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蓝印花布纹样特征、纹样的组合规律与寓意进行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从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两个角度提出了重新建构审视中国传统蓝印花布,实现对蓝印花布的艺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3月22日,“传承匠心·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在京正式启动,行业宣扬的“工匠精神”又有了一个新的承载发声之地。据悉,大赛除在赛程赛制、宣传推广、作品落地等环节均有创新外,还邀请到多位苏绣、宋锦等国家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作为专家指导,希望发现更多服装设计人才,引导他们用苦心、精心、恒心来传承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持之以恒、精工细作的匠人精神传承我国纺织服装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和工艺的复兴发扬。  相似文献   

19.
时装是一扇门,每个人都在它背后的世界寻寻觅觅.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8春夏系列虽已落幕,但青年设计精英寻找生活意义的背影,殿堂级大师寻找文化力量的行动与决心,令人难忘.犹记得,林栖、冯三三、乔丹、唐冠颐等设计师通过面料、版型、印染等工艺,为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部分——民间传统手工刺绣图案,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本文从权利与财富、祈福纳祥、民族信仰等方面论述了刺绣图案所体现的文化象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