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发明专利代表创新能力,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代表外国直接投资,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外国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自身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在与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市场化程度相结合以后,其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市场化程度对创新能力都有显著促进作用。检验结果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自身的研发投入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用发明专利代表创新能力,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代表外国直接投资,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外国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自身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在与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市场化程度相结合以后,其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市场化程度对创新能力都有显著促进作用.检验结果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自身的研发投入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FDI、国际贸易和专利引用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我国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从产业层面上分析了各行业技术外溢和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不同作用,探析了外资引入规模、行业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密集度、技术差距和研发投入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全面地研究了不同特征行业技术外溢效应和研发(R&D)效率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迄今为止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必然趋势。文章利用2006-200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FGL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FDI确实带来了产出的增长,但是对技术溢出的效应不显著。本土的自主研发投入无论是对产出效应还是对技术溢出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人力资本制约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但是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皖江城市带FDI并没有通过本土的研发资本投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5.
企业从研发投资中获取成长机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和产业集中度。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在研发投资创造成长机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而财务杠杆则存在显著的消极作用。但是,企业规模和财务杠杆的互动效应对研发投资创造成长机会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在负债牢较低的条件下,大公司的研发投资将带来更多的成长机会;而在负债率较高的条件下,小公司更能从其研发投资中获取价值。产业集中度分别与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的互动效应对研发投资创造成长机会的影响不太重要。本文还提出了使研发投资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成长机会的这三种要素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6.
开放条件下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取2001-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检验了开放条件下影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因素,结果发现同行业外资的进入、下游行业外资的进入、研发程度、环保人员、出口交货值以及资本劳动比都可以显著的影响排放强度。但在子样本的回归下,影响程度差异则比较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纵深发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呈现国际化趋势。中国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投资的一个主要区位选择。本文介绍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产生溢出效应的途径,并进行了详细的溢出效应分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发挥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研究现状从产业层面推进到行业层面,将外资对不同行业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纳入到一个理论模型中予以测算,进而得出外资在不同行业对就业的总效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行业的就业效应存在差异,其对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七个行业的就业影响表现为促进就业增‘长,而对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影响表现为抑制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2005年底中国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物流市场。本文作者基于2001~2013年18个省13年间外资在中国物流业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外资在中国物流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同时检验2005年结构突变,将整体数据按区域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实证分析不同区域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显示:物流业FDI显著追随制造业FDI,2005年前数据和中西部地区数据进出口额显著正向影响物流业FDI。2005年前后,东部和中西部物流业外资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变量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物流业全面开放政策对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动因和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中国应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对物流业外资的审批政策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和规范物流业外资进入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4—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1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溢出效应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一直处于生产微笑曲线的低端;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自身的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出发,测算了在环境约束下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行业2004~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的Malmquist指数,然后基于我国省级层面数据,利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门槛效应"的存在性进行考察与验证,并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溢出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在区域层面,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这3个因素均构成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变量,只有当这3个影响因素都处于适度值区间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表现为积极而显著;当不处于适度值区间时,上述3个因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或者不显著。在行业层面,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各吸收能力因素的门槛特征,并从行业发展水平、行业人力资本和行业研发投入这3个方面测算了引发积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异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异质性衡量方法的比较,选择修正后的欧氏距离法对我国工业行业中企业的异质性加以测算。以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就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研究结论:企业异质性对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异质性程度越高,产业创新能力越强;控制变量方面,研发投入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比较显著,研发强度越大,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外直接投资(OFDI)作为一种技术外溢路径能有效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向前迈进。在L-P模型的基础上,针对1985—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衡量指标系统可以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及影响因素。结论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也即对外直接投资每上升1%将提高国内全要素生产率0016 3%,但影响效果不及外商投资、进口贸易和国内研发;此外,逆向技术溢出作用程度受到国内研发强度、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以及技术差距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艳 《现代经济》2007,6(10):145-146
进入二十一世纪,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由于起步较晚,研发能力不高,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许多中国企业采取了海外研发的策略。在制定海外研发策略、选择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时,我国企业应首先对产品需求市场有明确定位,充分考虑自身资本周转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合理选取海外研发投资模式,以达到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研发国际化对我国自主创新及技术市场带来挑战 1.研发同际化对我国自卡创新能力带来挑战 研发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而研发国际化对我国自主技术创新既带来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通过直接投资和溢出效应、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加快和带动了我国技术创新的步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3—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模型,从吸收能力视角实证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地区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显著为正,东北部地区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强度和资本密度2个吸收能力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对地区创新产出影响中存在双重门限效应,技术差距和市场化程度存在单一门限效应,且在研发投入强度、资本密度、市场化程度特征值跨越相应门限值,技术差距特征值低于相应门限值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影响效应明显加强。同时,各地区吸收能力因素特征值与相应门限值的距离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地区的资本密度特征值已跨越了相应门限值、技术差距特征值也已低于相应门限值,但部分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及市场化程度特征值仍处于门限值以下。  相似文献   

17.
选取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回归分析,以及Clogg差异检验公式,在考察研发投资与高管持股对企业绩效存在滞后影响基础上,针对研发投资对滞后一期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资与高管持股对企业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滞后影响,且在滞后一期的影响最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存在滞后影响的同时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从产业链关联视角研究了外资技术溢出对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外资的垂直技术溢出会显著提高东道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而水平技术溢出不利于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在外资的垂直技术溢出中,后向溢出效应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前向溢出效应则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并且前向溢出效应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质量的溢出效应是显著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进入程度越强,外资技术溢出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地区层面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Borensztein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为基础,构造分析聚合数据(Paneldata)的计量模型,利用中国地区层面上的数据,对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文章分析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强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强于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地区强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入世”以来,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逐步由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向对外直接投资强国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基于2010—2012年六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占比、贸易总额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比重等相关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进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