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与白俄罗斯建交21年来,两国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其中,双边经贸合作始终坚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原则,成为两国合作中最主要的领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中白经贸合作已从单纯商品贸易逐步转向经济技术合作,大型合作项目不断涌现。但双方合作规模和水平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尚存在较大差距,双方需要及时克服因国情不同、文化差异、信息不畅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妤 《现代商业》2012,(15):91-93
中韩两国建交近14年来,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及各项合作稳步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关系日益加强。本文深入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特点和制约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做了预测并分析中韩今后经贸可能合作的领域和方向,提出促进方案和对策建议。指出今后中韩经贸合作关系会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两国经济关系也将朝着更广阔领域的合作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加拿大经贸合作的方向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加拿大两国经贸合作一直稳定发展,两国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会促进其大发展.从中加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以及资源、技术和生产差异说明两国经贸合作基础和潜力等方面,展示中加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并指出促进中加两国经贸合作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以来,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升级,经贸合作关系在全面深化的基础上,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结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从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入手,探讨中俄贸易深化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包括进出口商品结构、合作机制对接、俄方经济复苏带来的风险因素等,提出进一步推动中俄经贸合作深化的对策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使中俄两国在新时代的经贸合作走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美两国处于贸易摩擦高峰期,双方一系列的经济惩罚措施严重打击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在此局势下,本文以中国和美国两国作为博弈双方,利用相关博弈理论,建立演化博弈模型,以探寻影响中美贸易合作行为的关联因素。最后,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结果,为政府提供促进中美经贸合作与减少双方贸易摩擦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俄韩建交20年来,两国关系在各领域取得了积极稳步的发展.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政治关系发展的基础.21世纪初的十年间,俄韩经贸额增长迅速,两国投资合作积极发展,但是两国合作的规模还是不够稳定,不符合两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俄韩经贸合作仍存在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与朝鲜在巩固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互利互惠合作关系,两国的经贸合作也进入了深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中朝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新时期促进中朝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韩两国建交17年来.经济往来不断增多.双边经济互信不断深化、经贸合作持续发展.随着中韩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中韩两国在物流方面也展开了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韩物流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韩国仁荷大学静石物流研究院和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于2009年9月25~27日在山西太原联合举办了"2009中韩物流合作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为中俄农业和食品工业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中俄农业和食品工业合作成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新热点,同时也使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挑战.中俄农业和食品工业合作有着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长远看,中国应抓住俄罗斯“入世”的契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大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双方的农业和食品工业合作达到新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两国贸易近几年来发展态势良好,200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了二百亿美元的大关,中俄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两国经贸合作迎来新的契机。但中俄经贸却一直局限于小范围、低层次的范围内。从中俄经贸战略合作升级的依据出发,根据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两国经贸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抓住机遇,积极利用原有的基础,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选择合理的途径,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继续为扩大中俄经贸合作的规模、提高经贸合作水平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老挝成为了中国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一个关键点。并且,中老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已经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此,本文在CAFTA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和老挝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现状、以及两国在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双方贸易合作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对于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法经贸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在中法两国最高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中法双边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但2008年两国政治关系一度陷入低谷,导致引发中国民众抵制法国货,对两国经贸合作的良好环境造成消极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中法双边亦明智地选择化解矛盾、携手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本文试图对中法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法新合作对两国经济具有及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4—2013年数据,运用贸易强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并建立引力模型,对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及贸易发展潜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俄贸易关系比较密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以及机械与运输设备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俄罗斯在资源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并且两国比较优势产品间互补性较强,两国经贸合作潜力巨大。提出优化双边贸易结构,拓宽经贸合作领域,合理利用边境地区区位优势,进一步深化边境贸易合作及金融与投资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俄两国就货物贸易而言,目前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决不应放弃俄罗斯这个潜力不断扩大的市场。参与对俄经贸外贸公司和进出口的经营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对俄贸易的经验,而且中国货物在俄罗斯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从两国经贸合作的依据和现状出发,加强两国经贸、金融合作以及边境地区合作,解决经贸合作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实现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进行定位和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亚太地区国际格局地位上升,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创建了良好发展机遇.然而,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金融货币市场险象环生、国际贸易陷入低潮发展时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低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俄双边贸易也受到了一定冲击.现今,中俄能源合作开启了两国全方位的经贸合作时代,产能与电子商务合作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当中俄两国彼此兼容形成稳定的合作战略框架时,才能共同抵御国际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双赢.由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形势,深入探究了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促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越边境贸易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推进了广西与越南两国之间的密切往来,为中越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大平台。作者通过对广西与越南经贸合作的现状进行调研,进一步分析了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前景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两国经贸合作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总体尚处于"三低一小"的松散型模式向半紧密型过渡的初级阶段,存在"两少一多"的现象,这与建立中亚-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渐成趋势极不相适应.通过对新疆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新疆应发挥好区位优势,挖掘潜能、深化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在其合作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中亚五国的贸易政策与贸易环境,可重点发展哈、吉、塔三国的合作关系,尤其应该大力推进口岸合作;要做到贸易与投资合作有机结合,尽快从"产品合作"向"产业合作"提升;要加快形成多成分、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合作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中俄两国就货物贸易而言,目前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决不应放弃俄罗斯这个潜力不断扩大的市场。参与对俄经贸外贸公司和进出口的经营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对俄贸易的经验,而且中国货物在俄罗斯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从两国经贸合作的依据和现状出发,加强两国经贸、金融合作以及边境地区合作,解决经贸合作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实现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进行定位和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中俄两国在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两国关系正式进入到平稳发展阶段。文化交流作为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两国经济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本文从中俄文化交流的合作基础与当代价值出发,通过深入分析文化交流对于经济合作的作用机理,针对性地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智力平台优势、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文化交流积极性等提升中俄经济合作的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中俄文化与经贸合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李钢 《国际贸易》1998,(4):26-28
自中俄两国建立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以来,在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的经贸、科技、运输、能源、核能、边地贸协调及军技合作等各个分委会已开始运作,经贸领域其他各个层面的合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今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当指出的是,两国现阶段经贸合作与两国领导人所期望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需要两国政府部门和工商界的共同努力,继续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