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北部。明清以来,海西地区主要为蒙古族和硕特部的八旗和藏族环海八族之一的汪什代海藏族部落以及日安藏族部落的驻牧地。1930年,国民党青海省政府设置都兰县,统辖海西等地区,  相似文献   

2.
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海西,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天地,也是西羌的牧地乐土,吐谷浑古国的中兴之地,吐蕃政权的广袤疆野,“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统一青藏高原的腹地,同时更是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海西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富的文物,文物是海西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 海西的文物工作,目前已进入更加  相似文献   

3.
海西历史悠久,早在三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艰辛地开发着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文物,保存于地上和地下.欧亚板块的飘移在这里造就了群山环绕的高原盆地—柴达木盆地.八百里瀚海,茫茫草原,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天地,西羌的牧地乐土,吐谷浑古国的中兴之地,吐蕃政权的广袤疆野,“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统一青藏高原的腹地,也是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勤劳勇敢的柴达木人一代代地开发和建设自己的家园,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迹.这些文物成为我们研究柴达木历史、文化、政治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西是蒙古族和藏族联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自治州。在历史上,海西和青海东部河湟地区一样,处在藏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联接部上,从公元七世纪开始的一千多年中,藏族对海西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藏族在海西地区的活动经历过进进出出的曲折过程。现今藏族在海西的分布区域是在清朝中期以后才逐渐固定下来的。藏族最早进入海西在唐朝初年,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势力伸展  相似文献   

5.
青海蒙古的主体是由和硕特部组成的,依据其居住在高原山区的地理位置,世人俗称为“上蒙古”(蒙古语叫德都蒙古)。追溯和硕特部形成上蒙古的历史足迹,尽管蒙古族历史风云人物从元明时期起为争夺牧场,在青海湖环湖地区你争我斗、互相残杀数百年,但移居青海并形成青海蒙古人的历史,无不与  相似文献   

6.
1954年5月,我从西北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西工作.当时,海西还不叫海西州,而叫海西自治区,党的地方组织为地方委员会.我和同在团校毕业的同学车方余从西宁出发,前往海西.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卡车,没有车蓬,车厢中间并排放两排行李,两边各一排行李,人就坐在行李上.上午出发,晚上到了倒淌河,102公里的路程乘车整整走一天,可见当时的路况实在不好.倒淌河是个交通要道,是通往海南和海西地区的交通路口,我们来到这里时,只有几间很简陋的土房子.  相似文献   

7.
青海蒙古的主体是由和硕特部组成的,依据其居住在高原山区的地理位置,世人俗称为“上蒙古”(蒙古语叫德都蒙古)。追溯和硕特部形成上蒙古的历史足迹,尽管蒙古族历史风云人物从元明时期起为争夺牧场,在青海湖环湖地区你争我斗、互相残杀数百年,但移居青海并形成青海蒙古人的历史,无不与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固始汗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海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是建设和谐海西,发展海西的关键。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搞好民族团结,怎样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而争取人心,需要真心真功夫,如何做,方见真心真功夫。笔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个方面略表了浅见。  相似文献   

9.
一海西民族师范学校是海西基础教育赖以发展和壮大的师资培养基地,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57年~1969年。海西建政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兴办教育成为时下最为迫切的问题。由于当时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力量均很紧缺,所以,组建海西民族师范学校是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好办法。经过与西宁师范等单位协商,抽调了8名教师、2名行政人员,于1957年9月在察汗乌苏成立了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初级师范学校。当时有蒙古族学生20人、藏族学生17人、汉族学生23人。到1965年,随着学校自身机体  相似文献   

10.
从永乐初年开始,海西女真进行了持续一、二百年的民族迁移。关于海西女真南迁的主要原因,学者们普遍认为是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对海西女真的吸引。但笔者以为,海西南迁主要是为了躲避来自蒙古的骚扰,当然,明朝对女真的招抚政策也是吸引海西女真南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去年八月,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全州首次科技工作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地做出了“科技兴州”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确立,不仅切合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顺应全国依靠科学技术振兴经济的时代潮流。它对于加速建设和开发柴达木,实现海西民族自治州民族经济的振兴和腾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立足于海西,站在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经过历史、现状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做出的宏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2010,(3):11-11
从新石器时代起先民们就在阿拉善右旗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先后有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居住游牧。今阿拉善右旗,古为禹贡雍之域,春秋时属秦,汉时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晋为前凉、后凉、北凉所据,唐属河西节度使,宋景德中入于西夏,元隶甘肃行中书省,明永乐初为西部瓦刺地区,清康熙时和硕特部迁之。  相似文献   

13.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是对山西面食的高度评价.山西面食在开发中存在着品种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力度不够等同题.鉴于此,笔者大胆地将面食与旅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科学地分析旅游市场,试图找到面食文化与旅游的合适切入点,将面食产品中的"食"和"游"充分发挥,让面食不仅可以满足游人食欲的需要,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是增加知识、探索民间文化的载体.通过推荐几务有代表性的面食旅游线路.让面食成为山西旅游宣传的一张名片和山西旅游的创新产品,让"晋食天下"的品牌打得更响亮.  相似文献   

14.
海西自建州以来,已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35年来,海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使海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海西各族人民的骄傲,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海西因柴达木而闻名,柴达木以资源富集而著称。加快柴达木资源开发,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振兴自治州民族经济的根本途径,也是强省富民的战略之举。目前,全国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尤其是原盐、钾肥及其他盐化工产品极为紧缺,出现了持续坚挺的卖方市场,国家正在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这为  相似文献   

15.
海西自治州民族贸易经济研究会,于1988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州第二次民族贸易经济理论讨论会。文章作者、研究会理事和特邀代表44人参加,提供论文、调查报告和研究资料共20篇。讨论会以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要围绕海西商业体制改革和粮食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第十五次财政理论研讨会今天隆重召开了。在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地区改革和开发迈向新的历史阶段的时候 ,中央、青海省有关部门和全国各民族自治州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代表相聚在柴达木盆地 ,就共同关心的民族自治州财政改革和发展等问题 ,进行广泛探讨、交流和学习 ,共商民族自治州经济发展大计 ,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在此 ,我谨代表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人大常委会、海西州人民政府、海西州政协、海西军分区和全州各族人民 ,向莅临海西的各位代表、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会议的召开表示…  相似文献   

17.
州庆献词     
摇金的八月,携着秋风秋果,和着二十八万颗心的节率,件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三十五周年的光辉岁月,来到了青海的西北角——怀抱着柴达木盆地的海西自治州。这是海西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喜庆日子。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克服困难、维护社会安定、推动建设和改革的今天,我们庆祝海西自治州诞辰三十五周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个时刻,也标志着海西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可喜成就。如果说,过去我们书写的是一页艰难漫长的勘探史,那么,今天历史  相似文献   

18.
自建州以来,一批批开拓者、建设者进入柴达木、进入海西,其中不乏畜牧、兽医、草原工作者.他们与当地的各民族群众心血相连,住帐篷、穿戈壁、过草原、爬雪山、钻羊群,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畜牧业奋斗新篇章,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畜牧战线新领域.传统的畜牧业,成为蒙藏自治民族牧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产业.  相似文献   

19.
海西自治州是青海西部蒙古族、藏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自治是海西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自治州成立50年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近年来,海西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下,区域经济有了历史性发展,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现已成为青海极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海西自治州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自主发展的权利,进行更广泛、更细致、更有效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强政富民的发展目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需要发挥自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意识到位。依本…  相似文献   

20.
7月28日,第三届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在海西州体育中心隆重开幕。 此次民族文化艺术节是以展示海西艺术成果。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柴达木旅游品牌,引领现代文明风尚为主题,以歌颂祖国。繁荣文化创作,弘扬柴达木精神,宣传大美海西,推进“两区”建设为目的。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抓手.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进一步展现柴达木“自信、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