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一系列复杂的金融活动的不良后果,资产证券化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为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也因使用不当引发了次贷危机这场金融大灾难。中美两国在资产证券化进程中呈现不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及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我国在资产证券化中应注意发起机构慎选资产;中介服务机构的自身规范化;监管机构配合制约及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过程,分析了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结论:资产证券化不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次级抵押贷款质量的降低,进而导致的资产证券化的滥用。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因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所引发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的经济波动.我国现在的房贷市场有类似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某些特征,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的房贷市场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强贷款审核、转变房贷利率类型、稳定房价、加强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确保中国房贷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次贷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次级按揭贷款,但使危机不断升级的却是衍生于按揭贷款的证券化产品。透视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的系统风险,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现实挑战,总结出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恒  王翔 《全国商情》2009,(17):50-51
本文初步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其机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并结合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对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美国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分析产生原因,对美国和世界的应对措施进行评述。着重介绍了中国的反应和影响,数据显示,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中国大幅增仓颇令人费解;对中国的影响体现在持有的美国次债账面价值大幅减少,危机引发的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及弱美元给中国通胀造成压力。作者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警示和借鉴主要是:提高住房抵押贷款质量;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建立信用分级制度;稳健地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和金融危机形成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动机的分析发现:形成机理是金融机构误导房地产消费者和证券投资者,进而误导美联储,美联储的救市措施又进一步将次贷的风险及代价分摊到了全球金融市场;房地产商、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特别载体、基金都属于得益者,受到损失的则是政府(中央银行)和投资人;次级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实际上在房地产业和证券业之间构架了一个桥梁,将风险从一个市场扩散到另一个市场。总之,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关键点在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而政府不可能通过金融监管来防范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被机构错误地使用,因此中国在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的爆发将资产证券化推到了风口浪尖,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确实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简述和分析了当前国际上几种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方法,以期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准则的完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次贷危机为背景,将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运行中产生的各项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可以对金融体系的运行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同时作为金融创新产品中重要一员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其在促进金融稳定的同时也造成了金融不稳定,并对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产生了影响。因此应构建合理的资产证券化监管规则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其深层次原因是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房地产证券化.金融危机的影响已席卷全球,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从中小型企业、进出口贸易、就业、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如外汇投资的损失、实体经济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危机触痛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神经,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仍需要凭借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况,论述了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的关系,提出了证券化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翠  蒋文文 《大众商务》2010,(6):172-172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过快过滥发展导致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资产证券化。本文针对资产证券化及次贷危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做出的对策及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重要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已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该业务较为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给会计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以顺应此趋势对有关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做出了规定,这将大大影响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推广进程。根据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否,虽然不能左右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发展,但对其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本文试就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到的有关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资本市场发展最快的金融产品之一。发展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我国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我国资产证券化已从境外过渡到境内发展阶段,但仍存在规模小、基础资产种类和发行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应就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规体系,规范我国信用评级制度;注重风险控制,吸取国外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和教训并认真分析对待,对资产证券化活动进行系统性、全过程监管,使之成为一项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融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和美国的资产证券化有直接的关系。资产证券化不但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如金融工具创新、提高资本效率等,同时也带来了不确定的一面,如系统风险是否降低、成本是否减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危机不仅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波及到欧洲、中国、日本.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为中国的房贷市场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的房贷政策面临的现状和风险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我国房贷政策的一些启示,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防范风险的措施来确保我国房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过快过滥发展导致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资产证券化.本文针对资产证券化及次贷危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做出的对策及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重要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已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该业务较为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给会计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以顺应此趋势对有关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做出了规定,这将大大影响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推广进程。根据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否,虽然不能左右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发展,但对其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本文试就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到的有关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在国外有着多年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在转移风险、提高流动性和信用创造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注重基础资产质量、防范房地产业与金融业联姻产生的风险、防范道德风险,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属于初始阶段,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率先进行金融创新责无旁贷,同时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也需要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工具解决内在的问题以增强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无疑已经对世界金融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起我国学界对国内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关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着诸如房地产金融体系相对简单、参与者单一、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住房抵押贷款尚未证券化等风险。今后,要进一步推进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从政策上支持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管理,中央银行应当强化对银行贷款质量的监管,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