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贸易隐含污染排放转移的视角分析了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趋势,概述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一般核算方法,总结了国际上研究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现状与进展。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和能源综合效率较低,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对碳排放责任分担机制进行了梳理,传统的基于领土责任的碳排放核算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还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俄罗斯1996~2009年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并使用SDA模型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测算结果表明:从1996~2009年,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由446.32Mt(百万吨)增加到627.45Mt,进口隐含碳由9.88Mt增加到66.24Mt;俄罗斯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因素分解结果显示:1996~2009年期间,规模效应是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的增长;阶段分解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技术效应导致了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的增加,但其作用逐渐变小,结构效应对出口隐含碳变化的影响较小。最后,对俄罗斯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和中俄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贸易在促进要素流动、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国内能源的需求。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能源伴随着产品的进出口在全球流动。本文运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数据,测算了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考察了我国隐含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情况。结果显示,基于隐含能视角,2011年我国净出口隐含能达到60 206万吨标准煤,已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我国生产中消耗的11.84%的能源通过出口用于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需要,其中,向美国输出的隐含能最多,占我国隐含能出口的18.84%。  相似文献   

5.
在矿产品贸易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品贸易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零和博弈受到关注,矿产品贸易的环境负效应催生贸易低碳化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矿产品净进口现状,得出金属矿产品属于高碳矿产品,非金属矿产品属于低碳矿产品。最后,提出了针对金属矿产品与非金属矿产品的低碳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贸易中隐含碳问题溯源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在加剧,有关气候变化等国际环境问题的探索日益成为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热点,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不再是个纯科学议题,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话题,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探索隐含碳问题的渊源,并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隐含碳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正确合理界定中国实际CO2排放量并从外贸角度为缓解碳排放压力提供有利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21个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不同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排放呈现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但整体来看,如果仅以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估算我国产业碳排放强度,实际上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我国产业部门实际碳排放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模式,结合贸易结构的研究发现:位居中关产品贸易额前20位的产品与我国隐含碳排放量较大的产业部门产品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这意味着,一旦欧美等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将大幅度提高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关税水平,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7~2008年世界粮食作物价格的急剧上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各国长期的农业政策。从农业贸易看,农业贸易限制程度远远高于工业贸易,这不利于粮食作物产量在全球的分配;从农业生产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完全不同的政策导向,导致了全球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应对世界粮食价格飙升最有效的长远机制是全球粮食贸易自由化,减少甚至取消贸易扭曲的农业生产和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9.
实际汇率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了各国物价变动因素后的汇率,实际汇率的变动反映名义汇率调整与价格变动对贸易商品价格竞争力的净影响,进而影响对外贸易。分析从1994年至今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走势及对我国对美贸易的影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与中关贸易没有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关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而纺织品贸易摩擦一直是碰撞的焦点。然而,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关方在中关纺织品贸易中应该会获利。贸易冲突将不会产生。基于这一理论和现实的错位,文章在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基础之上,通过对模型的修正,描述了各利益集团在贸易中的得失,及在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表明,中关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贸易中关方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由此中关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本质在于中方与关方某一利益集团的冲突和摩擦。  相似文献   

11.
工业对外贸易中能源间接进出口量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的进出口不能局限于直接贸易量,还应该注重于隐含在对外贸易品中能源间接进出口量.通过对我国1996-2005年工业对外贸易中能源间接进出口量的测算,考察工业各行业能源消耗和贸易的关系,认为工业贸易品的进出口带动了能源的间接进口,作用越来越小,过大的贸易顺差不利于能源的间接进口.  相似文献   

12.
现有国际气候责任体制没有考虑产品隐含碳的跨国转移问题,客观上低估了作为隐含碳净进口国的发达国家的排放责任,这不仅有失公平,也不利于发达国家减排责任的实际履行.未来应进一步健全现有国际气候责任体制,以产品隐含碳排放来促使发达国家更好地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义务.  相似文献   

13.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利益分配。文章主要基于全球供应链这一视角从贸易主体和贸易客体两个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巨额贸易顺差及利益分配,进而得出巨额顺差背后利益分配不均衡现象,指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以争取更多利益分配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根据联合国商品数据库数据,分别计算中关汽车产业内贸易G—L指数、HIIT、VIIT指数、边际质量MQ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A指数及B指数,通过这些指标分析得出,中关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在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中,产品质量存在着差异,国内汽车产业内贸易业绩良好,调整成本较低,体现为成本优势,品质劣势。  相似文献   

15.
能源的重要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已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能源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但是与能源贸易相关的成果很少。本文拓展了能源贸易分析视角,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信息完全对称的假设条件下,以中关两国为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探求能源进口大国之间开展互动博弈的均衡解,最后给出结论及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柑橘产业迅猛发展,目前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1位和第3位。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关两国柑橘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关两国柑橘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剖析了中美两国柑橘国际竞争力差距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提升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美农产品贸易相对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相对竞争力模型,实证分析了实际汇率变动、收入效应、人口增长等因素对中关各类农产品贸易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汇率变动对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相对竞争力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关两国相对收入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两国人口的相对变化对食品类农产品的相对竞争力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对中关贸易摩擦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CAFTA建立后的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条件效应以及CAFTA与ARF(东盟地区论坛)的冲突效应。首先,CAFAT的建立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对美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加剧了中关贸易摩擦;其次,CAFTA建立后,东盟对美国的贸易意愿逐步减弱,美国对东盟的贸易条件恶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关贸易摩擦;最后,CAFTA的建立与ARF产生了冲突效应,导致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上重返东南亚的举措,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服务-制造”这一新形态的国际分工,本文利用2005年跨国截面和中关贸易时间序列数据对国际经济失衡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对汇率、(政府、居民)储蓄率、经济增长率以及人口结构等因素而言,无论是跨国截面还是中关贸易时间序列数据均显示,“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才是导致国际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后危机时代改善国际经济失衡,我国应着力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并着力改善收入分配,努力提高广大居民,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正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贸易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不平衡和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美国偏低的储蓄率、中关两国不同的产业结构、中国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双方不一致的统计标准等有关。中国可以通过政策鼓励美国进口、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等方式来正确处理中关贸易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