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购买力平价学说进行了重新审视,给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动态表述,然后依据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均衡汇率为$1=$6左右,在未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将使人民币实际长期均衡汇率平均每年将升值2.44%,如果中国政府计划用10年时间使人民币市场汇率回归到长期均衡汇率,则人民币实际汇率平均每年又将升值2.3%,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则在未来10年内人民币实际汇率平均每年将升值4.7%左右,这样10年后人民币市场汇率才能回归到长期均衡汇率.  相似文献   

2.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即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关系.那么,如果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则一国每单位劳动的实际工资是平稳的.本文运用扩充的迪基-富勒检验法(ADF)对我国每单位劳动的实际工资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其是非平稳的,即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不成立,从而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购买力平价作为理论界最流行的衡量汇率的标准,境内外的学者都纷纷据此对人民币汇率做了估算,但这些估算在价格指数的选取上并为充分考虑非贸易品对汇率的巨大影响,据此,本文通过引用麦克勒姆引入非贸易品对购买力平价进行的修正模型的分析得出:在充分考虑我国不可贸易品权重的现实下,汇率的变动要远远小于根据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所测算的结果。所以,人民币所面临的升值压力并不像舆论所说的那么大,我们应放弃非理性预期。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们的生活受到全球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继美国政府新任总统特朗德·川普上任后,其对华开展贸易战的言论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而其所谓的贸易战无非是想通过对于对华贸易施加影响,达到改善其进出口条件,为美国国内民众创造工作机会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也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对于美元的汇率自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以来一直呈现升值趋势,而近期则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人民币有所贬值,想要真正理解货币汇率波动,需要通过大量系统的相关学习,本文中我们介绍了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以期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一话题,认识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王永茂  张斌 《全国商情》2005,(7):45-47,57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较大的偏差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二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限制汇率调节能力的因素,即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当前的措施是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模型,采用了ADF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分析方法,对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在长期上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但其解释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模型,采用了ADF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分析方法,对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在长期上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但其解释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模型,采用了ADF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分析方法,对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在长期上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但其解释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假说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汇率的变动不仅仅与物价水平相关,还与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率、资本流动等其他经济变量以及该国施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有关.因此,必须对购买力平价计量检验模型进行修正.以期更好地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并指导其调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托"湖北省投入产出表(2002)",依据H.钱纳里标准,对湖北省目前所处经济阶段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判断.在综合考虑了湖北省经济结构偏离国际标准结构的原因以后,本文认为,湖北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2.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基础性且应用广泛的汇率决定理论。以往研究主要是在线性或非线性模型的框架下,应用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传统检验方法验证购买力平价是否成立。作者尝试在非线性的研究框架下,基于Caner和Hansen的门限自回归模型,特别针对门限效应和非线性状态下的平稳性用Wald检验和非线性单位根检验对中国大陆和两岸三地的长期购买力平价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兑港币和澳门元的实际汇率呈非线性关系,而人民币兑台币的实际汇率不存在门限效应;此外,基于非线性关系的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之间的长期购买力平价关系均不成立。  相似文献   

13.
西方诸多直接以外汇市场为前提的汇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在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建立人民币汇率模型,认为均定物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观的描绘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从对实际汇率的含义和测算方法入手,分析和测算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在近些年来的走势,并设计了出口的需求弹性模型和汇率弹性模型,分析了实际汇率与出口的关系.结论是,从1994年以来的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实际汇率是下降了而不是上升,实际汇率的下降使得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从而促进了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依据相关理论,运用SPAERMAN相关检验、线性回归等计量方法及1985—2011年面板数据、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研究期内除个别时间段内出现了就业份额的"逆趋势变动"现象外,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偏小,且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远小于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就业因素对人均GDP存在总量性及结构性双重影响,且两种影响分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风险平价模型作为资产配置的分支,在国内应用仍然不够广泛,主要原因在于普遍认为大类资产对风险的定价仍不合理。通过跨越两轮经济中周期时间段分别构建由股债构成的简单风险平价模型以及加入商品后的风险平价模型,发现在收益率和股票类的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率,并能够提升收益风险率。通过质押式回购一次加杠杆和完全加杠杆后的增厚收益组合,不仅能满足中国投资者的收益率需求,而且收益风险比相较不加杠杆的风险平价组合进一步提高。因此综合来看,尽管风险平价模型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引起管理人和投资者的注重。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准确把握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文章运用汇率法匡算了中国外贸易依存度,同时考虑到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大小以及加工贸易规模大小等对中国外贸依存度进行了修正。文章认为汇率法明显高估了中国外贸依存度,对中国外贸易依存度的修正显示中国外贸依存度明显低于汇率法,但过去几十年来外贸依存度提升在中国仍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辽宁省2000-2012年经济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辽宁省社会保障财政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辽宁省社会保障财政支付能力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汲取能力和社会保障需求因素的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显著促进了辽宁省社会保障财政支付能力的提升,而失业率和老龄化程度增加了社会保障财政负担的同时对社会保障财政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为提高辽宁省社会保障财政支付能力,需要从促进经济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等方面做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国东中西部1997—2010年的工业用水量和经济发展数据,检验人均工业用水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探索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关系,剖析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量之间的演变规律,建立曲线模型,通过模型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增长与用水量之间不符合一般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特征,人均工业用水量随着人均GDP的变化曲线为倒U+U型,而中西部地区的倒U部分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不是很明显。东部地区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点对应的人均GDP的阈值为22 222元/人;中部地区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点对应的人均GDP的阈值为9 343元/人;西部地区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点对应的人均GDP的阈值为10 980元/人,这为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调控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运用修正后的实际利率平价模型,采用协整分析法研究了东亚国家(地区)和美国、日本实际利率的长短期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亚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论是,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体对外金融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内金融一体化则无显著变化;东亚经济体的资本管制、合作深度及核心利率的缺失是影响东亚金融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取消管制、促进合作、形成东亚本土化的驱动利率是提高东亚金融一体化程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