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集群发展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综合经济》2009,(4):34-38,47
一、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榆林优势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油气及化工、煤炭及化工、电力、盐化工等4大产业集群,2008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3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280亿元的88.6%。  相似文献   

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南起延安,北至榆林,辖地范围达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煤、油、气、盐等矿藏资源富集区。根据资源分布,已规划了榆神、榆横煤化学工业区、府谷火电工业区、鱼米绥盐化学工业区、靖定天然气化工区及延安石油化工区等多个产业区。基地北部以煤化工产业为主体,南部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体,随着产业发展,榆林、延安两大中心城市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城市和石油化工城市。基地南北的两大工业城市的不同产业特征和布置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陕北能源化工产业的崛起,基地区域的城镇化建设应围绕榆林、延安这两个中心城市,合理布点,加快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3.
一、对榆林城市建设规划进行调整的建议 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展,一批大型和特大型项目已陆续在榆林地区落户,榆(阳)神(木)地区已落实的项目有神华集团与南非Sasol公司合作的间接煤液化制油项目、神华集团与美国陶氏合作的煤化工(甲醇制烯烃)和氯碱化工项目、省煤田地质局与美英矿业安格鲁集团及陶氏合作的煤化工和氯碱化工项目、山东兖矿集团的甲醇及烯烃项目、中铝集团的电解铝项目,还有神华集团的大型电厂及省投资集团的甲醇项目等;榆(阳)横(山)地区已落实的项目有兖矿集团的间接煤液化制油项目、中国化建总公司与香港益业集团的煤化工和氯碱化工项目等。这些项目按规划目标实现.投资将达N3500亿元,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与开发呈现出精彩纷呈、气象恢宏之势。神府、榆林两个经济开发区和榆树湾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全力推进着总体开发规划目标;府谷特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使西电东送的新电源基地由蓝图走向现实;米脂聚氯乙烯项目拉开了盐化工开发的序幕,为鱼米绥盐化工项目区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榆横矿区、吴堡矿区的总体开发规划已送达北京。在“十五”末期已经形成的这一发展态势,打破了“八五”、“九五”期间由神华、  相似文献   

5.
《陕西综合经济》2007,(5):23-24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理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和中咨公司专家李毓强教授,在任职陕西省政府经济发展顾问为陕北发展规划服务的三年实践中,结合现场工程实例,从构思方案、论证分析、探索规律到律之于实践,完成了一项“应用总体工程学系统理论对榆林建设跨越式健康发展的研究”成果——《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系统工程的科学规划》。该成果列为榆林市2006年“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实际在基地实践中探索、磨砺,历时三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成全国第一、世界一流,必须严格遵遁科学原则,按照现代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实行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目前省政府下设的基地领导小组及基地办,进行统筹、指导、宏观调控、管理的方式,在基地启动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目下虽然仍很重要,但是基地建设进入到现阶段显然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加快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化工基地初具形态。基地投资累计完成近1000亿元,极大地改善了交通、通信、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油气产品产出规模由1998年的46万吨油气当量,增长到2007年的1290万吨油气当量。翻了4.75番,占2007年全国油气当量的5.3%;煤炭产量由1998年的1688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1992吨,翻了2.78番,占全国产量的4.7%,初步确立了在全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1、基地建设及开发现状 陕北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外运的能源化工基地,2007年整个基地已形成年产1.37亿吨煤、80亿m^3天然气、1867.1吨原油的生产能力。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大企业集团,陕北已经初步形成现代能源化工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9.
《陕西综合经济》2008,(3):48-49
4月27日至28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省长袁纯清、常务副省长赵正永出席开工项目仪式。  相似文献   

10.
我省煤、油、气三大能源富集,进一步开发利用"第四能源"——生物质能源,是关系陕西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大事。陕北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三年来李毓强教授为基地发展规划和我省投资开发煤制烯烃项目的建议,均获成功,煤制烯烃(DMTO)项目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刊特发表他提出的一项新建议,即开发利用"第四能源"及建设一个"国内领先"的具体项目——生物质节能环保炉具。希望在陕北、关中、陕南建设几个示范基地,逐步推广,相信对我省开发新能源、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陕西综合经济》2009,(4):13-13
7月16日,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炼-西安成品油管道建成投运,该项目起始于延安炼油厂,途经铜川、咸阳市,终点为西安市灞桥区,全长201公里。该项目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省级各部门和沿线各级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确保了项目高效快速建设,实现了比计划工期提前9个月建成的喜人成绩。这条管道的建成,构筑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关中地区的一条重要能源动脉,  相似文献   

12.
老大·隐忧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陕西省神木县抓住了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机遇,2010年GDP突破600亿元,进阶全国百强县第44位,人均GDP超过2.1万美元。  相似文献   

13.
我省煤、油、气、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能源资源,发展能源化工是我省在全国具有很大优势的产业。近年来我省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很快,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能源化工增加值710.74亿元,占全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1321.67亿的53.78%,随着我省能源化工产业进一步发展,今后在全省经济中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由于能源化工从总体上万元产值能耗比其它产业要高的多,因此给全省降低万元产值能耗,  相似文献   

14.
一、基本思路 以煤基甲醇制烯烃为“龙头”,“采用世界当代先进的MTO、MTP技术,”“把陕北建成世界一流的以烯烃产品为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产业基地”,是2003年我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及总体规划向省政府提出的第一个建议的基本思路和规划目标。两年来的引资实践表明,由于陕西省的科学决策,发改委和基地办的统筹运作、指导实施,这一规划引资目标已初步实现。至今尚不到两年,该MTO工业化自主创新技术已开发成功。为陕北将建成世界第一个大型煤基烯烃产业基地,为我国这一重大新兴产业的即将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拥抱未来     
近年来,饶平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港口兴县、科教强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并按照“产业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完善、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思路,在港口腹地建设高科技项目工业区和能源化工等项目工业区,力争把工业区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为打造“广东重要的石化能源产业基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集中力量规划建设钢铁、化工、能源、浆纸、粮油加工、机械制造六大产业基地”,制定了“粮油食品加工能力达N500万吨,植物油炼制能力达到150万吨”的发展目标。这完全符合日照临港粮油加工业实际情况。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功能配套,强化市场管理,确保日照粮油加工基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供水工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并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措施,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示范,为西北干旱缺水地区乃至全国工业基地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山西省涌现出一批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繁荣经济的县域。这类有到域煤炭工业的发展,有力缓解了我国能源短缺的紧缺状况,促进了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但是煤炭基地且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系统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评价了盐池县自然、经济条件,在分析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滩羊基地建设的5项重大技术经济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大,油气资源丰富,盐卤资源得天独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基础设施良好,区位投资与开发环境优越,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由于淡水短缺、铁路港口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本区资源开发的规模、速度和深度;应注意合理利用黄河水,加强港口设施和化工基地建设,发展“农基鱼塘”生态农业,实现滩涂产业化;力争到下世纪初的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能源、化工、农牧渔业三大基地,使之成为我国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