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界作为一个大众传播机构,为公众讨论提供和传播其所必需的信息。隐私权的立法宗旨在于维护人们内心的安全和尊重的需要,以及对新闻界进行制约。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寻在天然的冲突,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是区分公众人物与普通人物。在此框架下本文对公众人物进行研究,将其分为政治公众人物、社会公众人物和附随型公众人物,新设了附随型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公众人物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变现为: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新闻界的社会公力价值与自身价值,中突。本文详细论述了不同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范围,并提出对最基本的个人隐私绝对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2.
张霞 《特区经济》2013,(9):179-180
一般而言,权利的自由行使建立在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但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往往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理兴趣,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限制恰恰是对社会知情权的宽容与延伸。协调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大众知情权的冲突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保护公众人物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满足公众合理兴趣原则,并在具体的个案中权衡利弊,从而实现两者在个案中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3.
如今,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由此也引来诸多有关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话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对此作出介绍并提出一些法律保护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隐私权的历史,各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相关立法和判例,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价值冲突和立法困境以及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的分析,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赵杨杨 《魅力中国》2014,(20):316-316
隐私权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随着当今社会信息交流的深层化和频繁化,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也日显尖锐。这种冲突在明星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表现上尤为突出,从文章到黄海波,网络上先后出现了多起明星隐私泄露事件,再一次将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带进人们的视野。如何正确引导、运用传播的力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护明星的隐私,也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张3.59亿元的彩票引起了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再次博弈,本文从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它们法律渊源、<彩票管理条例>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彩票兑奖的知情权和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要尊重隐私权的同时要保证公众的部分知情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宋露 《魅力中国》2010,(14):9-9
公众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媒体追踪报道的重点对象,长期被曝光在聚光灯下,随着网络的迅猛的发展,技术得以革新,“人肉搜索”的使用,大大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极易触犯隐私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受众知情权的冲突日益加深。本文主要探索应该如何避免网络媒体的使用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侵权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程万荣 《魅力中国》2010,(14):12-12
公众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媒体追踪报道的重点对象,长期被曝光在聚光灯下,随着网络的迅猛的发展,技术得以革新。“人肉搜索”的使用,大大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极易触犯隐私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受众知情权的冲突日益加深。本文主要探索应该如何避免网络媒体的使用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侵权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于丰敏 《魅力中国》2010,(14):55-55
公众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媒体追踪报道的重点对象,长期被曝光在聚光灯下,随着网络的迅猛的发展,技术得以革新,“人肉搜索”的使用,大大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极易触犯隐私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受众知情权的;中突日益加深。本文主要探索应该如何避免网络媒体的使用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侵权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晋向东 《魅力中国》2010,(14):19-19
公众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媒体追踪报道的重点对象,长期被曝光在聚光灯下,随着网络的迅猛的发展,技术得以革新,“人肉搜索”的使用,大大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极易触犯隐私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受众知情权的;中突日益加深。本文主要探索应该如何避免网络媒体的使用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侵权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闻法制的角度,以2012年"艳照门"为例,探讨了表达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与解决方案。认为二者的冲突关系仍需回到法律上来解决,通过明确、严谨的法律规范表达自由与公众隐私权之间的明晰界限,真正杜绝表达自由与公众隐私权的冲突再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公众人物"隐私权不受保护,这不仅是社会民主进程的要求,而且对解决社会行政公务人员腐败问题、打造真正的"阳光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公众人物概念的由来及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立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白思 《魅力中国》2010,(6):140-14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的精神世界的安宁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个人私生活受到各方面的侵扰。隐私权保护是一国人权保护发展与进步的表现,其兼具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两方面的价值。因此,应当尽快加强对隐私权的独立立法的研究工作,做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构建较为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特殊性,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复杂、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这就给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时代对公民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不仅需要在现有的民法体系中寻求突破,也需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不仅要对传统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予以法律禁止,还要对网络条件下产生的新型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加以制约.为此,本文从网络隐私权的涵义入手,根据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并参照国外有关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何普娟  牛倩倩 《魅力中国》2011,(15):235-235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加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模式呈现出专门和统一的趋势。我们可以参照欧美其他国家的有关法律.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的个人资料极易受到非法侵害.文章主要探讨隐私权及网络上隐私权的含义和所包含的内容,网络上侵权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体现,并就如何加强法律保护的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其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我国现行法律构建有隐私权保护体系,但这些立法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因而,我国应当制定网络隐私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并建构网络隐私保护的行政执法体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患者隐私权的法律界定,分析我国患者隐私权保护的现状,进而分析我国患者隐私权保护的缺陷和保护不力的原因,并从民法角度为完善我国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众人物永远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不过,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社会,对公众人物的态度是不同的。 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就几近失去了隐私权。作为公众人物,受人注目是必然的,公众舆论所带来的压力也是难免的,既然走上了公众舞台,就意味着选择了舆论的关注和监督,不得不放弃一部分隐私权,公众也就有了通过媒体了解公众人物言行举止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电子商务在历史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对于这种新型的市场交易方式,它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法律考验这是因为法律的滞后性严重障碍了网络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故,本文试图从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入手,通过比较国内外保护网络消费者隐私权方面的相关立法,并深入反思,以期加强我国电子商务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