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 今日上海,在有外来民工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民工经济"。"民工经济"有望成为上海劳动力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乍浦路一条陋巷里的一家"民工照相馆"门口,挂满了打工妹、打工仔的彩照。老板娘说,真没想到,我这个"民工照相馆"生意会这么好,乍浦路美食街上100多家酒楼,用了几千名外来民工,足有一半人到这里来拍照,忙的时候连吃饭时间也没有。一位正要照相的打工妹  相似文献   

2.
《四川物价》2003,(3):45-4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外来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只要持身份证明等到劳动部门办理一张就业证就可以上岗。但是新近出台的《郑州市外来人员就业管理办法》却规定,从今年3月1日起,外来民工要想在郑州市办理就业证,却要多一个程序:必须参加该市劳动部门组织的一项就业前培训,否则,就业证无法办理.  相似文献   

3.
2004年以来,我国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区普遍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民工短缺。珠三角地区有近200万劳动力缺口,缺工率约为10%:长三角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那么民工短缺现象究竟何以发生呢?本文从民工与厂商、政府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CGSS2008农村调查数据作了实证研究.更强的关系求职赞同态度、更高的自评阶层定位均会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关系网络联结强度,而关系网联结强度的增强又从整体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求职实现的机会,那些给更多单位类型负责人拜年的农村劳动力,更有可能求职成功.经验研究的现实启示是,在社会整体诚信度有待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宏观背景下,固守强关系,仍是农村劳动力寻求求职实现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大量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实现城市化,是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各类国家的普遍规律。中国乡村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两步走:首先是乡村劳动力进城,在城镇临时性地工作和居住,成为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后,民工才会考虑全家在城镇永久性定居。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工劳动力价格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出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和企业却在闹“民工荒”。这一现象,集中反映出我国民工市场劳动力价格扭曲严重。本文重点从考察民工劳动力价格现状入手,分析民工市场劳动力价格扭曲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民工市场劳动力价格现状1.工资水平低,与城镇正式职工相比差距大。目前农民工月工资水平主要集中在500~800元左右。据对2004年1~9月份以农民工为主的企业调查显示,广东珠三角地区被调查企业普通员工(除管理层)月工资为964.8元(包括加班工资),只相当于20…  相似文献   

7.
裴彬 《WTO经济导刊》2007,(1):118-121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农民工走出农村涌入城市。1992年在城市的外来民工4600万,1994年增加到6000万。此后,流动农民工的数量每年以800万至1000万的速度增加,据统计,目前在一般城市,农民务工者和其他流动人口占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在20%-30%左右,发达地区这部分人口可能是城市户籍人口的5—4倍。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的总数有近1.4亿,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达1.5亿-2亿人,预计“十一五期间”还将有大量的农民需要转移。同时,目前,流动农民工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他们不再是暂居住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居住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延长,并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民工流动与乡村中年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包括民工在内的各类乡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城市民工需求年轻化导致三个后果。首先导致青年民工的供不应求,从而在乡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其次,导致乡村现有中年剩余劳动力难于在城市就业;最后,导致进入中年后的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中年民工家庭因不具备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回乡。后两个结果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现象——乡村劳动力的中年失业。  相似文献   

9.
对包括民工在内的各类乡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城市民工需求年轻化导致三个后果.首先导致青年民工的供不应求,从而在乡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其次,导致乡村现有中年剩余劳动力难于在城市就业;最后,导致进入中年后的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中年民工家庭因不具备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回乡.后两个结果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现象--乡村劳动力的中年失业.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民工潮",近年来却悄然退去,演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民工荒".原因究竟何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进城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是"质量荒",来源于民工的"教育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工荒"反映的又是"权利荒".善待民工,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营造出一个留住民工的良好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1.
民工是一个很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处境是有目共睹的。按说,他们所处的弱势从根本上并不是由他们自身原因造成的,而是社会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有人说,我们的城市是民工给建起来的,这也许是给民工兄弟戴上一顶高帽,他们决不会当真的。事实上,许多人只是把他们当成了廉价的听话的劳动力,并没有真正承认他们所作的贡献。在劳务市  相似文献   

12.
营销动向     
<正> 民工消费市场惊人外来民工的消费构成呈现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凑合型",消费支出以最低消费为限;二是对邮政电信的消费需求必不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民工潮”,近年来却悄然退去,演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民工荒”。原因究竟何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进城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是“质量荒”,来源于民工的“教育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工荒”反映的又是“权利荒”。善待民工,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才能营造出一个留住民工的良好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4.
何伟  严玥 《商场现代化》2006,(5Z):239-240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试从经济学角度对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做出探究和分析,指明民工荒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并结合当代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解决民工短缺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3~2011年季度数据,通过选择外来劳动力较为集中和澳门主要就业分布的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实证分析外来劳动力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澳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制造业就业已经难以维持对澳门经济的正向贡献作用。而建筑业方面,外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程度明显高于本地劳动力水平。旅游与其他服务业方面,澳门本地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能力高于外来劳动力。研究结果说明澳门引进外来劳动力确实促进了澳门经济的发展,符合澳门发展的长期利益,澳门政府需要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制定外来劳动力的政策和澳门整体人力资源政策,以保证澳门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陆海潮 《市场周刊》2005,(48):35-35
连日来天寒地冻,烟台生活用煤每吨涨了四五十元。购煤主要是外来民工。据烟台市经贸委的工作人员分析:“煤炭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天气一好转,煤价就会趋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已经演变成具有二元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其中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差异不能仅仅用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来解释,它还与城市政府的选择性管制有关。虽然中央政府已经逐渐取消针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限制,但地方政府借助户籍制度实行的隐性、间接管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配置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是外来劳动力在职业选择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已经演变成具有"二元"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其中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差异不能仅仅用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来解释,它还与城市政府的选择性管制有关.虽然中央政府已经逐渐取消针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限制,但地方政府借助户籍制度实行的隐性、间接管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配置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是外来劳动力在职业选择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相关概念界定1.民工短缺2004年春节以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急缺民工200万人,一些工厂和企业一时招不到合适的民工,特别是具有一定专长的民工。在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出现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民工短缺"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4年9月7日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工资待遇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80年代的改革释放了当初被严重束缚在农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得以从农村走出来,以农民工的身份走向城市,一时间神州大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劳动力,“民工潮”一时兴起。一直被认为是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却在21世纪的头几年(确切地说应该是2003年)出现了短缺现象.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已经存在了一年多的”民工荒”问题.是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两会“上,改善民工待遇也成了代表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