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领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时代性即现实性特征。历史上各个盛世都充分体现出卓越中国式领导这一特征;文章通过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维领导模型,从东方管理学的视角,认为当代中国式领导是以东方管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思想为指导核心的创新型中国式领导,新时期可通过这“三为”思想来锤炼卓越中国式领导。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管理之父”、中国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认为,西式管理太过理性,中国式管理强调人情,可与之相补充曾仕强先生,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人,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二十一世纪易经管理法》《胡雪岩成功秘笈》《中国式管理》等百余种管理著作  相似文献   

3.
赵彬 《企业研究》2013,(14):22-23
中国式管理广泛存在于中国企业管理和文化中。关于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内容研究大相径庭。目前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1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2中国文化在管理中的影响力-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实践,3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本文就这三个方向,做简单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以前,中国管理者曾对西方式的管理是何等的崇拜和模仿,不过,没多久,我们又掉头说这西方式的管理不是个东西,“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于是,中国式管理的思想又应运而生。中国式的管理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而生的,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可以解决许多中国式的问题,或者说中国独有的问题,但是,以笔者的个人观点来看,这中国式管理却也存在三大难题。难题一:尊敬中国人敬天敬地,就是不敬人,古语有说是文人相轻,其实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却是人人相轻,开车的看不起走路的,走路的看不起扫路的。同时,国人不但对在自己之下的人看不起,对在自己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王方华 《上海管理科学》2009,31(5):F0002-F0002
在西方式管理充塞教学和研究的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式管理也日渐兴盛。然而,从学科发展的指标考察,中国式管理还达不到学科成熟的程度。其表现大致有三:其一,关于中国式管理尚定义不清:其二,中国式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方向不明,即中国式管理学科是坚持以中国五千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智慧凝炼自身的学科体系还是以现行的西方管理学和西方式管理为蓝本,参以中国本土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建立所谓中国特色的管理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管理是什么?中国式管理和日本、美国式管理的基本差异可归纳为:中国式管理是以家的观念,即用亲情来连结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农业社会为  相似文献   

7.
谈到“中国式管理”,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只有中国式管理才符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个性特点,是先进的、独特的,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是无法在中国这片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管理实际上是对现代科学管理的否定,是把中国传统的权谋文化与帮派主义加以放大和传承,是不应该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8.
南京审计大学池国华教授主笔的新著《中国式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实践探索——基于系统性和针对性视角的研究》在系统总结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实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增加值在中央企业应用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为实务界如何进一步深化应用经济增加值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在此将几点感触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正>正如中医留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一样,中国式企业管理也不能不考虑传统文化的作用,管理方式存在着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实际的课题。换句话说,任何曾经成功的管理工具的运用,都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模式"的特别关注。折射到企业领域,是否存在着中国式企业管理呢?此前台湾的一位教授提出的"中国式管理",并认为,管理哲学有中国式,而管理没有中国式。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式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0.
新宗庆后     
焦晶 《中外管理》2010,(4):108-112
这个一度广受争议,被称为“独裁者”的“地道”中国企业家。他有中国式朴实、中国式勤奋、中国式自信,也有中国式的精明和霸气。但与众多中国造老板不同的是,他始终长青不倒,而且蒸蒸日上,到底他走的是什么路线?在变局中,他还有多少招数?——总结宗庆后的经营门道,比盘算他的首富热闹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知”而在于“行”。可见,管理模式就是在总结管理实践及其经验基础上,针对企业管理的具体实际活动提炼出来的。管理环境变幻莫测,管理实践千差万别,而惟独不变的却是管理创新。对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管理中国企业只能用中国式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与工业化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两化融合”给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本文针对当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两化融合”的视角,开展ERP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归纳、总结和提练出“鼎”型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对经济管理类,特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失败”的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缨 《中外管理》2007,(8):92-94
商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对企业家来说,失败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是一件让人遗憾,但不可耻的事情。我一直在寻找中国企业失败的基因。我称之为“中国式失败”。——吴晓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李锦 《国企管理》2023,(5):34-36+14
<正>“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应该是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方案。要在对国有企业功能使命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国企产业体系,同时完成新国企自身改革的任务”,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首席专家李锦在2023国企管理智库大会上作主题报告时表示。  相似文献   

15.
布道者曾伟     
曾伟先生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中国式泰勒”的境界,他已经把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了一起。我由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领域,我们将有机会见证“欧博管理流派”的崛起。——魏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主任  相似文献   

16.
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客观条件,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多维度政治、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管理会计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观主体稳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管理会计创新有助于提升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管理会计“看似微观,实则宏观”,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必须从宏观、中观与微观融合的视角推进改革创新,借助于宏观的管理中性、中观的管理弹性与微观的管理韧性,提高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同时,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框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帮助管理者明智决策,实现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有没有中国式管理? 清华大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叫“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这个课题通过对30多个案例的研究.最后提炼出中国式管理的九条特征:第一个是“中的精神”.即中庸之道.实用理性的辩证思维:第二个是“变的战略”.高度权变的调适思考;第_一个是“强的领袖”.企业家的品德、魅力与愿景:第四个是“家的组织”,中国色彩的组织控制:第五个是“融的文化”,个人价值与时代共鸣:第六个是“和的环境”.政治分寸与关系和谐;第七个是“集的创新”.标杆模仿和整合再造;  相似文献   

18.
周艳军 《物流科技》2008,31(11):50-52
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总结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建构的“平台+模块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贺世明 《活力》2022,(16):124-12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实际上与时俱进,提出了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超越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人类探索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构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多维测度体系,对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8—2020年,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上稳步提升,可以将其划分为领先型、成长型、追赶型和起步型四大类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东部整体领先、中部快速崛起、西部逐步提升、东北有待振兴”的空间格局和“南快北慢”的发展趋势,各维度发展存在不协调倾向和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大致表现出先缩小再扩大的发展规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增长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基于此,提出促进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