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是“十五“时期金融工作的一个重点,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增强信用观念,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这既是针对目前我国信用秩序混乱、信用制度缺损提出的应对措施,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战略决策.对于金融部门来说,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既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当务之急,也是改善金融运行环境的关键之举.我们于近期对全辖开展征信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就全市社会信用建设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王勉 《福建金融》2003,(2):10-11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既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当务之急,也是改善金融运行环境的关键之举。文章立足三明辖内金融信用状况,简析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并深入考察影响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诸多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诚信政府、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增强央行的监督与服务功能以及完善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确保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改善金融运行环境,已成为当前金融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强化市场信用意识,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保证金融业稳健发展,尽快实现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聂清竹 《黑龙江金融》2006,(3):18-18,30
一、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当前地方金融功能退化,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部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逃废债务现象盛行,银行不良贷款过高,金融风险累积,导致银行慎贷、惧贷、惜贷。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要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目标,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水平,通过信用环境的改善、法制环境的建立,实现金融秩序的根本好转。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健全信用制度,构建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管,是维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创建金融安全区就是构建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创建工作对于提高辖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力度,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维护金融业稳定、高效运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优化信用环境,创建金融诚信工程,其目的是通过强化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等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社会金融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本文在简要分析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对银行业发展的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信用秩序混乱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了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良好的社会信用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本文介绍了晋江市摘要: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良好的社会信用是有效防范金融风开展诚信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诚信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根基。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中心,本刊近期主要围绕以下课题组织稿件:一、如何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探讨如何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制订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标准和法则,探讨银行、保险、证券监管机构如何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合作、全面提升监管水平。二、当前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体系;探讨如何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建立规范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构筑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维护良好…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信用建设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作为“十五”时期金融工作的一个重点,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增强信用观念,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对于金融部门来说,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已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和改善金融运行环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立中国征信体系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经济金融运行的根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界到实业界,已经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关系到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征信法规和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预计在不长的时间内将全面实施.在建设中国征信体系的工作中,有几个基本问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信用缺失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存在着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的问题,给海南经济金融的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同时也限制了银行业务的快速拓展和创新。因此,如何发挥征信管理机关的作用,推进海南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解冰华 《甘肃金融》2002,(12):32-33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风险也要在经济发展中得以化解.要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推进金融安全区建设,必须从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经济大局出发,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甘肃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倡导诚信守约的道德规范,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在我国,由于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其成因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本,还在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这就给打造良好金融环境,建设金融安全区提出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安全必然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金融生态建设必须考虑金融风险问题.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有助于构建和谐金融生态,反过来,良好的金融生态也将进一步促进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产生有可能是内生性的,也有可能是其他经济风险诱导或转嫁的,因此,加强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促进和谐金融生态建设,有助于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用工程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 ,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的公正和完善 ,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权益 ,都需要信用的支持和保障 ,因此 ,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改善金融运行的社会信用环境 ,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改进金融服务 ,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全社会当务之急是应把信用作为一种可持续资源来开发、利用、经营和保护 ,从信用意识、信用制度、信用体系方面 ,多视角研究、全方位创建、多层次打造信用环境 ,建立一个由个人、企业和政府有机组成的国民信用体系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7.
江腾 《福建金融》2002,(11):13-15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努力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已成为当前各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以经济金融领域为讨论重点,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早实现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加强会计核算管理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系到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一个国家金融出了问题,就会给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后果。近年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长期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认为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一般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了解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特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将为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把握江泽民关于金融工作论述的核心内容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指出了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应当放在金融工作的首要位置考虑;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应当重视提高金融效率;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金融业运行的根基,应当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经济全球化有负面效应,我们应当加强金融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克服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