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既体现为企业各参与方的一种契约关系,又体现为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同时,它还体现为企业内部各种权力包括(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经营者选择权等)约束和制衡机制,其内涵是丰富和深刻的.而财务治理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公司治理必须从财务治理入手.  相似文献   

4.
财务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控制权的最优安排,应该达到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励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又能防止出现经理人员侵蚀股东利益的现象。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企业剩余的模型,并对该模型求解,得出企业最优财务控制权分配比例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企业财务控制权分配的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系列契约而且是不完全契约的联结,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只有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逻辑,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企业每种状态下尽可能地统一,并能有效地在动态博弈中实现企业所有权依企业经营状况不同在各参与者之间进行转移,才能动态地满足产权配置的效率原则,校正谁应控制和受益与谁在控制和受益的偏差。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企业性质的改变,以委托一代理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理论显示出难以克服的缺陷,而究其根源,是它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公司中的产权地位。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进而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论断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治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突破原有的“股东至上”逻辑,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使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由形式变为实质,并具有利润的分配权。  相似文献   

7.
第十三届中国财务学年会暨财务理论与实务论坛以"财务理论与实务"为主题,对资本结构与公司融资、股权结构、控制权转移与公司治理、高管激励与剩余索取权、业绩评价、风险管理、财务学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8.
优化资本结构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企业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作用的理论分析 1.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通过配置权责利来达到权力制衡的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员无论基于产权基础还是基于委托代理基础, 都有着各自的权力, 同时,他们也必然具有各自的义务.股东作为企业拥有者其本身就是公司治理的有效执行者,股东持股比例的多少间接影响着其在公司治理中所拥有的投票权的大小,故股权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执行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9.
企业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公司治理研究主题之一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对企业的双元创新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2008-2014年民营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探讨了控制权私有收益对企业双元创新平衡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控制权私有收益越大,企业的双元创新平衡越差;公司治理将弱化控制权私有收益与双元创新平衡之间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当代学者关于其收益理论的新观点。早期企业理论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高管人员掌握实际控制权而可以违背股东意志,获取私人收益。现代企业理论通过驳斥"剩余索取权"理论,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即控股股东能够单独享有某些收益,该收益并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是通过对控制权的行使而占有的全部价值之和。此后,本文介绍了控制权收益理论的合理性受到当代学者理论支持,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概念。  相似文献   

13.
隧道行为是指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把底层企业的资金转移到高层企业,从而使中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隧道行为通常发生在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本文试图通过优化公司股权契约的制度安排,重新配置会计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避免隧道行为的发生。一、企业契约与股权契约分析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联合体,契约参与人通过这些契约来分享企业的产权。但契约参与人无法把企业未来的所有事宜都写进契约,事后的弥补也由于交易成本问题、机会主义、人们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而难以实现,这就注定了企业契约是不完全的。契约的不完全性带来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在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中,也同样存在着严重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分散的中小股东除了“用脚投票”外,无法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自保”,或者实施“自保”行为的成本过大。国家目前的司法体系也无法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中小投资者只能将剩余控制权委托给控股股东,采取“搭便车”行为,成为企业契约中的弱势参与人。由此产生了“第二类代理成本”,隧道行为的发生也因此成为可能。可以把运用...  相似文献   

14.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大多数股东无法对企业发号施令或直接干预,他们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和公司建立联系,通过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来保护自己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而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扭曲了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是一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杨春霞 《新智慧》2004,(12B):19-20
公司治理分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内部治理即传统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总经理之间控制权的配置体系,外部治理指通过利益相关与公司的契约、通过控制权市场及经理人市场等对公司进行外部控制和影响。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公司融资结构决定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而公司的融资结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探索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视角。人力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人力资本产权是对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人力资本产权的主张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且具有积极意义。完整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产权既包括剩余索取权,又包括企业治理中的控制权,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先进的,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企业参与者之间配置的状态。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企业治理结构有两大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从共时性看,不同国家、地区即使是面临着类似技术和市场参数的同一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其治理结构也是千差万别的;二从历时性看,企业的治理结构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从单边治理到多边共同治理出现了多种的企业治理模式。本文以哈耶克社会秩序二元观为基础,对这两大现象给出一个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狭隘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国有企业改革良性运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科层的控制权配置特征及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现实,造成了计量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者对企业贡献的固有困难,从而不得不采取事后激励的“控制权回报”或“国家租金”的激励制度,这种激励制度使国有企业科层内控制权的配置具有了自身的逻辑。这种科层内控制权配置的目标趋向不是使企业剩余最大化,而是对既定剩余份额的争夺。这种争夺导致的国有企业科层内控制权配置的调整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形成的主要变动因素。由于资产属性的多样性,使国有科层内控制权的配置具有多样性,并且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由于控制权配置的调整偏离了企业剩余最大化的原则,这种控制权配置过程和均衡状态,都会造成国有企业效率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西方各派企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企业与不确定性的联系。在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本将企业进一步概括为吸收、消化不确定性的“装置”。剩余控制权是企业“自觉力量”的灵魂;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制度安排则是企业承担不确定性的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