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近代地方政府间财政分权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自清末参照西方模式启动财政分权改革以后,财政分权既涉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也包含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随着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改革的展开,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思想也开始产生。清末、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思想对于当今中国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有史以来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对经济的长远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清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经历了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中央与地方争权型3个阶段,中央与地方地财政关系的演变与社会性质、政府职能、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仍处于改革阶段,借鉴清代财政分配关系对完善中国财政分配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中,原先的"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制"强调地方高的边际财政分成对地方促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重要作用,但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这点。主张中央集权下晋升锦标赛作用的学者强调即使地方财政激励很低,晋升的激励也足以保证地方按照中央要求努力发展经济。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思,并把地方财政激励扩大到地方官员财务激励,可以发现,即使在分税制后,地方官员的财务激励和晋升锦标赛激励都起作用,后者的激励作用还面临一些限制。而且,这两种激励都未必导致地方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内源型经济增长的推动。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职能的新定位,将财政职能由经济延伸至社会、政治等方面,中国的财政改革由以经济改革为中心逐渐演变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完善财政改革和明确现代财政治理方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涵义,这种改革定位的历史性突破也将引起财政改革逻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对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建国以来地方财政治理体系构建与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了地方财政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困境,从树立地方财政善治理念、探索建设地方"大财政"发展格局、促进地方财政治理法治化、建立科学的地方财政治理评估体系等途径入手,提出提升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是中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经济转轨时期直接参与或干预经济发展活动的特有现象。本文分析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化行为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的变迁过程。文章以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从地方政府企业财政和土地财政两大模式的视角,对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变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总结了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得与失,并从财政改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治理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方财政制度是地方制度的核心问题,而地方制度的民主化又是地方财政民主化的条件和保障。故此,本文具体介绍了国外地方分权型民主体制之下地方财政的民主问题和中央集权型民主体制之下地方财政的民主问题。文章重点揭示了中国中央集权型民主体制之下地方财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国地方财政民主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突出,地方财政税源不足而谋税外财源以致土地财政盛行,而随着土地财政种种弊端的暴露和可持续能力的急剧下降,地方政府亟需寻找新的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在此背景下,房产税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阐述了房产税改革的政策背景,提出我国房产税改革需考虑体现中国特色的四大因素,进而论述了我国房产税改革实施的五大具体策略步骤,以期为推动房产税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8月16日,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以及《地方财政研究》杂志社在大连联合举办了2014年首届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论坛"国家治理与地方财政改革"专题研讨会。论坛邀请到财政科研系统、财经院校、财经类期刊等诸多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财政业务人员,围绕国家治理与地方财政改革进行研讨,提出了辅助决策、服务实践的新思路和新建议,不仅赢得与会者的普遍共鸣,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将论坛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运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财政压力的角度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结果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所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证实了受制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有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因此,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协调,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地方财政体制受其政治体制的影响,无论是支出责任还是税权在地方政府间的配置都有其特点,具备一定的效率优势。分析美国地方财政体制,明确中国税费改革理念,构建成熟的税费体系,以期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财政改革经历了一个"统-分-统"的怪圈,自1980年之后基本走上了制度化的分权道路。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是显著区别于先前诸如财政分成和财政包干的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对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予以界定。但是非规范的财政分权制度给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留下了很大的博弈空间,导致其行为异化,在制度变迁中也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及制度供给的缺失,因此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应从多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地方财政逐渐累积了大量债务,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也逐年减少,地方财政状况日益恶化.2000年以来,日本地方财政不断进行各种改革尝试,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但仍不乐观.目前,日本地方财政以推行PFI等公私合营模式为主的新一轮改革措施正在铺开,其经验值得探讨与借鉴.本文在对日本地方财政制度进行简要介绍之后,梳理了日本地方财政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改革历程,总结了可供我国参考借鉴的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地方财政是一个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可以显见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角色定位。本文对比中美两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两国地方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并通过比较审视中国地方财政的支出问题,最后探究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问题和未来中国财政体制完善需要改革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学科优势积极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一直是我校财政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点之一。在确定学科建设规划时,我院财政学科根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的重要指示,按照学科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思路,为满足我国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坚持把欠发达地区、民族地方财政问题的研究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通过不断的改革与探索,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财政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农民、农业和农村之间、政府与城镇居民个人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财政与银行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过程.在这些方面,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加强公共参与,应该成为下一步财政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地方债启动之配套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政府拥有发债权是必然的,也是适合未来中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需要的。地方发债的目标应定位于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之上促进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当前,地方债正式启动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条件,包括增加地方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明确地方债筹集资金的去向;提高地方政府发债的硬预算约束;协调地方债与中央债的矛盾,降低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尤其是1994年的分税制,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财政与政治双重激励,致使地方政府政绩导向偏离,政绩考核扭曲,深陷政绩困局。化解地方政府政绩困局,必须立足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和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从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实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在2016年召开的地方财政改革发展论坛上,不同层面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东北振兴与地方财政改革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诸多共识.2014年以来,东北区域经济衰退明显,从衰退原因来看有很多重因素,既有历史性的,结构性的,资源性的,也有观念上的和人为影响的,更有深层体制机制上的.实现东北振兴,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上的真正突破.在促进区域振兴过程中,地方财政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异常关键的作用和影响.必须明确地方财政改革思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合理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中的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必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它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财政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同步、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有限、地方税制建设落后等问题与我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存在矛盾。我国政府在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化解相关矛盾,以促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中国30年来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总结出财政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社会经济主体与政府间的关系决定了政府间财政关系选择的主要模式。以此为基础,认为中国目前横向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处理模式还不适应社会经济主体与政府间关系的现实需要,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这一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取向,就是建立与完善横向的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