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的目的,是試圖說明毛澤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演中提出的經济建設以重工業为中心、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农業同时并举这个論点在理論上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毛澤东同志的这个論点,是党中央所制定的在重工業优先發展的条件下工業和农業同时并举的方針的理論基础,也是党中央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設总路綫的理論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国民經济大躍进中,农業一馬当先,飞躍發展,驭得了史無前例的大丰收。根据預計数字,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可能达到七千亿斤以上,比去年增長將近一倍;棉花可达七千万担左右,此去年增長一倍以上。有些地区的粮食产量則此去年增長几倍、十几倍。这一空前大丰收,不仅使我国的粮食問題得到基本解决,而且給工業帶来很大的医力,迫使工業以至整个国民經济加速發展。为了研究今年农業大量增产这一新形势下的工業和农業之間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积累和消費之間的比例关系,我們在8月間到河南省魯山县,在当地党政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自1957年冬季以来,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設总路綫照耀下和在提前实現农業四十条綱要号召的鼓舞下,我国农業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躍进。1958年夏收粮食作物大丰收是我国农業大躍进的第一朶花。今年我国夏收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和單位面积产量都增加70%;这是古今中外史無前例的年增長率。高額丰产紀录層出不穷,亩产七千多斤小麦  相似文献   

4.
为了学習浙江省的农民和干部在农業生产大躍进中的干勁和先进經驗,上海市各民主党派、利技界、高教界、文艺界、郊区干部和各报記者等34人組成了参观团,于7月9日出發到浙江去参观。从7月11日到20日,参观团先后到黄岩、慈谿、諸暨三县的部分乡、社参观大面积高产量的水稻、棉花和农村其他建設。我們在黄  相似文献   

5.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第七条規定:“根据生产的需要,經过地区适应性的試驗和改制,积極推广那些适合当地条件的改良农具和新式农具。……随着国家工業化的發展,有步驟地积極地实行农業机械化。”积極改良农業生产技术,逐步实現农業机械化,發展农業生产力,是从生产上和經济上进一步巩固农業生产合作社的極为重要的途徑之一。在1957年的土半年,我国就已經基本土完成了对农業的社会主义改造。半社会主义性質的农業生产合作社大都已經轉变成为社会主义性質的农業生产合作社。現在的  相似文献   

6.
1956年1月前后,党中央和毛主席曾經發出必須大力發展农業的号召,它集中地表现在党中央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圣国农業發展綱要(草案)”里面。發展社会主义的农業生产的問題,在新的情况下被提到了極为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和毛主席强調地指出,要保証我国重工業的优先發展,必須对輕工業和农業的發展給予足够的注意,在逐步实現国家社会主义工業化的总任务下,重工業同輕工業、农業是相互發展的关系,也就是說工業同农業之間的关系是相互發展的关系。后来,在1957年春季,党中央和毛主席又进一步提出了在优先發展重工業的基础上發展工業和發展农業同时并举的方針。到了1957年10月中共八屆三中全会以后,这个方針已經成为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偉  相似文献   

7.
在資本主义国家当中,日本的土地在农業上的利用率是最低的一个,它的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5.8%,因此,日本全国平均每一个人所占耕地面积只有0.9亩,不到英国的一半,也不如瑞士、比利时、荷蘭等国数字大。  相似文献   

8.
一第一个五年計划期間我国工农业發展的相互关系工業和农業,是国民經济中兩个最重要的部門,一切物質資料都要經过这兩大部门生产出來。农業供应人民以粮食和生产消费工業品的原料,基本上是属于消费資料性質。工業产品中,一部分是利用农产品或其他原料加工制造的消费資料,一部分是經过采掘和加工后,供給工業或其他国民經济部门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資料。根据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第一部类(生产資料)和第二部类(消费資料)之間的此例关系的原理,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原則下,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資料数量,必须保証兩个部类的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增長,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品数量,必須滿足兩个部类原有的和新参加生产的工作者,以及非生产部門的工作者的經常增長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还在深化,随着损失的进一步显现,其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还在扩大,文章旨在明确次贷危机的定义并探讨其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紅旗农業生产合作社在北京市西郊,以經营蔬菜为主。1954年建社时有30户,現在已扩大到1,512户。全社6,755人,男女劳动力2,811人,参加农業社劳动的2,041人,耕地7,938亩。从去冬到今春,全社掀起了一个以兴修水利和积肥为中心的生产高潮,取得了很大成績,把全社能改水地的旱地都改成了水地,扩大灌溉面积3,000多亩,积肥1.2亿  相似文献   

11.
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說:“我国工人阶級和我国人民在今后十年到十五年內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在优先發展重工業的基础上,实行工农業同时并举的方針,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具有現代工業、現代农業和現代科学文化的  相似文献   

12.
申剑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240-243
北京时间2011年8月1日上午,美国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此举虽然避免了美债违约,但意味着美国继续开动美元"印钞机"。随后2011年8月6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这是标普百年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如今,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探讨美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7年3、4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出危机,波及债务担保证券(CDO)市场。中国近年来经历了相似的房地产市场高涨,次级抵押贷款高速发展的情况,本文回顾美国次贷危机,同时运用金融市场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对中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56—1967年全国农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第二条,明确地規定,“在优先發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各地应当發展农業的多种經济”。同时,在第十七和二十四条中也都分別地提到了发展多种經济或多种經营的問題。这說明,在为着迅速  相似文献   

15.
截至目前,研究次贷危机的文献相当丰富,视角各异。围绕次贷危机展开的国际合作和大国博弈日渐深入,讨论的焦点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切换,还将延续下去。本文着眼于对现有研究和争论进行全面梳理,辨析不同人士的主要观点及其关系,探寻理论研究和政治博弈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21世纪第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次级按揭是指美国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面向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确有还款能力的客户提供的优质贷款,二是面向信用评分在620—660分之间的中等客户提供的"AitemativeA"式贷款,三是面向资产信用评级在620分以下、多数没有固定收入凭证的"劣质客户"提供的次级贷款。2006年,美国房贷款结构中,40%以上是"非优质资产"。根据  相似文献   

17.
对于美国人来说,未来不仅仅是玉米在本地的超市里变得有点贵的问题了,其他食品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是玉米、大豆和小麦的最大出口国,其中玉米出口占全球出口量将近一半。然而,持续不下的高温与大旱,让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推上高位。某种程度来说,美国这次大旱危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可能比美国自己还要大。足够的湿度对于玉米生长至关重要。然而,2012年罕见的干旱天气,让美国的玉米产量受到严重损害。在美国最重要的谷仓中西部,正遭受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侵袭。根据帕尔默干旱指数,美国中西部严重干旱覆盖了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级贷款对流动性有很大的依赖性,其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使之在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因违约率的上升而孕育危机。资产证券化使低质量的贷款通过分拆、打包、出售转移了风险。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漫长的销售链条和高杠杆率在流动性紧缺的情况下放大了风险。在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管导致次贷危机的扩散。次贷危机与华尔街和评级机构的贪婪和道德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人的透支消费助推了次贷危机。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的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次贷危机的深入发展,不但使中国金融机构投资及国家外汇资产更多地暴露在风险之下,而且会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出口、增加中国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压缩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不断总结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前瞻的对策是目前急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以及损失估计自2007年3月22日以来,历时一年之久的美国次级债危机牵动着全球经济神经,目前依然尚未得以有效解决。全球各大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据公开数据显示,在此次事件中受损最大的瑞士银行,损失高达184亿美元,目前该银行仍持有276亿美元的次级债,并存在800亿美元的风险敞口,2007年净亏损39.8亿美元。花旗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