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土地生产率指标 指单位面积土地的农产品产量、产值或剩余产品的价值。单位土地面积剩余产品价值反映了所得与所费的关系,是经济效果指标。至于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是不是经济效果指标,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是技术效果指标,不是  相似文献   

2.
农业企业为归集生产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 ,应设置“农业生产成本”科目 ,并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明细账 ,用以归集各该作物的全部生产费用 ,期末结合各种作物的面积、产量等有关资料 ,即可计算农产品成本。下面就几种情况分别加以介绍 :1 当年生大田作物的成本计算。当年生大田作物是指作物生长期不超过一年的作物 ,一般是当年播种当年收获 ;少部分作物也有跨年度收获的。农作物成本计算的指标 ,主要是单位面积成本和单位产量成本。单位面积成本是指种植某种作物平均每单位播种面积所支出的费用总额。其计算公式为 :某作物单位面积(公顷)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政策调整下农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引起的水土资源消耗变化研究,从资源利用角度为种植格局调整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文章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大豆种植格局驱动机制模型,并模拟三大作物(即大豆、玉米和水稻)补贴政策情景下的作物种植面积转换;其次,核算三大作物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消耗量,并获取不同政策情景下大豆与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转换引起的水土资源消耗变化量。[结果](1)黑龙江省大豆、玉米和水稻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水资源消耗排序为“大豆<玉米<水稻”,单位产量的耕地资源消耗排序为“水稻<玉米<大豆”。(2)由于单位面积大豆的耗水量最少、单位产量大豆的耕地消耗量最多,当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40%时,大豆净增加面积最多(由玉米和水稻转入),因此三大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总量减少最多为2 400万m3,但耕地资源消耗仅增加3.2万hm2。[结论]农业补贴调整,不仅可以满足粮食的总体供给,优化作物种植格局、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进而减少大豆供给的不确定性,还可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文结论可以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收获面积差及其产量潜力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提升耕地复种为切入点,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利用的角度研究我国粮食产量潜力,能为国家科学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引入收获面积差的概念,在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从提升复种的角度估算我国收获面积差及其产量潜力。[结果]2005年左右网格尺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水资源分配情景下,中国可收获面积差在0.135亿~0.363亿hm~2(约合2亿~5.4亿亩)之间波动;第二,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水平下可能获得的作物产量相结合,该收获面积差最高可转化成7.4亿t的产量潜力;第三,最实际情况下,通过水资源、作物类型、灌溉措施3方面配置,我国拥有0.135亿hm~2(2亿亩)收获面积差,其可转化为1.17亿t的产量潜力,相对于现实产量5.97亿t,约增产19.6%。第四,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拥有好的水热条件与相对优良的灌溉设施,而该地区较大的收获面积差与产量潜力说明其水土资源利用还有较高的调整优化空间。[结论]粮食总产受作物单产、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等3个方面综合影响,但前两大因素对我国粮食产量潜力的贡献已经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监测的池塘养殖户调查数据,本文以池塘的亩均产量、亩均产值表示土地生产率,以长期劳动力的劳均产量、劳均产值表示劳动生产率,分别从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角度考察了池塘养殖户的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入与其养殖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融资对以单位产值衡量的养殖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以单位产量衡量的养殖效率不产生显著的影响;雇佣长期工对以单位产值衡量的养殖效率不产生显著的影响;承租村外池塘对以单位产值和单位产量衡量的养殖效率都不产生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认为,池塘养殖业"融资低效"可能是融资成本显性化、还款时限硬约束和池塘养殖保险发展滞后所致。劳动力投入的强可替代性使得养殖效率与雇佣长期工无关。池塘租赁市场打破了村组边界,促使不同区位池塘的养殖环境改善并趋近,进而引致养殖效率与池塘区位无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为研究对象①,对近十几年来农户农地利用结构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变化做一实证分析。一、农地生产率变化分析(一)农地生产率及其经营效益变化从观察户的跟踪观察资料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户的农地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里我们以浙江的主要农作物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与农地单位面积投工两个方面来说明。从表1可见,在固定观察点建立以来的14年中,按播种面积计算的粮食亩产提高了15.14%(1988年较1986年提高20.60%);同期,每亩农地的用工量减少了36.76%。表1的后半部分是农户农地经…  相似文献   

7.
<正>套作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土地上的前茬收获之前,播种或移栽后茬作物的种植方式,是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两种作物生育期、播种期及收获期均不同,但又有一定时间的共生期,通过作物不同组合、搭配,构成多作物、多层次、多功能复合群体结构,可有效发挥有限土地、空间资源的生产潜力,取得较单作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小,因此提高农作物总产量必须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来实现。我国南方热量资源"一季有  相似文献   

8.
正油莎豆是粮油兼丰新作物,抗旱节水,高产稳产,适应我国丰富的沙化非粮边际土地生产。近年来,油莎豆品种选育和机械化收获等生产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初步具备了规模化发展条件。我国油料自给率仅31%,由于传统大宗油料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急需产出率高、发展潜力大的替代油源,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2016年,油莎豆被列入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2019年李克强总理也对油莎豆发展做出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马铃薯单位面积最高产量,同时达到玉米、马铃薯双丰收,为马铃薯高产创建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点:试验实施在岚皋县城关镇茅坪村—组石长保租种地.旱平地,砂壤土,肥力中等,东经108.88774°、北纬32.34679°海拔375米,前茬作物大蒜. 2 材料与方法 2.1 参试品种:马铃薯品种为紫花白,玉米品种为奥利10号.  相似文献   

10.
“中烟90”是中国农科院烟草科学研究所培育的一个具有多抗性且推广面积较大的烤烟新品种,1994年8月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去年2月,本人发动6户烟农种植“中烟90”7亩,并与“K326”品种作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烟90”品种具有以下优点: 一、优质适产。该品种与“K326”对比,平均每亩增加烟叶20千克;增加经济收入120元左右;单位面积产量、均价、上中等烟比例和产值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11.
一、海南农垦西部香蕉发展现状 (一)香蕉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 从全国看,海南香蕉生产与广东、广西、福建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2001年全省香蕉收获面积为50多万亩,年产量90多万吨;2007年收获面积为62.42万亩,年产量142.13万吨。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了25%和58%,已成为我国第三产蕉大省,其产量与产值均居海南水果首位。但海南农垦香蕉产业发展未能跟上全省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一,农机化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设设备使用后年经济效果为S,使用年限为T,投资为K,年回收投资为S_0, S_0=K/T,S=S_1+S_2+S_3式中:S_1—年社会劳动节约的价值;S_2—改善生产条件后年增加产量的经济收益;S_3—年节约的活劳动通过扩大生产领域增加新的经济收益。 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剩余劳动力较多,在工副业等创造的经济效果中,不一定是由于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单产估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快速、准确估算空间尺度上作物产量,对于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政策、对外粮食贸易等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占全国1/4,准确估算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单产估算作为农作物估产中的关键技术,也是作物估产的难点之一。[方法]文章首先利用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估算冬小麦NPP(Net Primary Product),结合收获指数、冬小麦收获部分的含水量、含碳量、NPP分配到地上或地下部分比例等一系列符合该研究区的经验指数,进行河南省冬小麦单产估算研究,并分析了引起模拟误差的原因。[结果]模拟单产较实测单产低估4.4%(实测单产为6 810kg/hm~2,模拟单产为6 519kg/hm~2),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的平方R2=0.70(n=50,p0.01)。通过与MODIS-GPP产品获得的冬小麦单产数据比较,基于VPM模型的模拟结果优于MODIS-GPP产品。[结论]基于VPM可快速、准确估算河南省空间尺度冬小麦单产,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4—2020年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利用SFA方法和刀切平均法全面估算大豆种植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增长核算表核算大豆生产中各种要素投入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因素分析法探究影响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大豆种植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97%,各产区之间的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生产要素投入是驱动大豆种植单位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投入的贡献最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次要因素。随时间推移,要素投入方面,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资投入对大豆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减小,而良种和机械投入的贡献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技术进步对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有所扩大,但技术效率的贡献有所下降。此外,种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和自然灾害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此,文章提出优化大豆生产区布局、因地制宜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鼓励种植户购买优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建立专项基金增加对优质大豆品种的研发投入、提高对豆农的科研指导力度等建议以促进大豆单产提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粮食专业户的不断增多,正确评价其生产的经济效果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粮食专业户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对若干经济效果指标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和净产值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粮食专业户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粮食专业户生产是以盈利为最终的目的。因此评价粮食专业户土地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农业经济系统进行辩识,综述建模过程和预测模型修正方法,并以山东省莒县一个乡的玉米生产情况为例,建立了该乡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有机—常规农业中作物产量差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农业能否生产足够的粮食以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是科学家们历来针对有机农业对未来农业贡献争论的焦点,而在这场争论中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产量比较又是讨论的中心点。为此,文章根据已发表研究成果,编制和分析了一个包含362个有机—常规作物产量比较资料的大型数据库。结果表明,单品种有机作物平均产量为常规作物产量的80%,差别是显著的(标准差为21%)。数据库中有机作物产量因作物类型与种植地区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别。分析结果为文章的假设提供了一些支持,即当常规作物产量增加时,有机—常规作物产量差距也增大,但这种关系不甚明显。这一假设背后的基本原理是,当常规作物产量很高,且相对接近潜在产量或水分限制产量时,营养胁迫就成为限制产量进一步提升的因子,因为每个潜在产量或水分限制产量的定义中都有低病虫害或病虫害得到良好控制的限定条件,但这些限定条件在有机农业中难以实现。文章通过有机—常规农业方面文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细致阐述了研究问题以期获取创新性理论观点。文章观点基于作物在田间小环境水平,因有机农业系统在保持养分有效性面临一定挑战,如应用在作物轮作、农场及大区域等更高级系统水平中常规农业与有机农业平均产量差距可能大于20%。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豆类作物在轮作、农场、大区域等农业系统中的作用,与在农场、大区域水平下有机肥获取的可能性。因此,未来研究工作应集中评估高级系统中(例如农场、大区域及全球系统水平)的两种农业类型的相对产量,并且应特别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与常规农业中养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逐卜乡是广西龙州县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近几年来,该乡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黑皮果蔗生产更是异军突起。2001年,全乡黑皮果蔗种植面积1730亩,产量1.03万吨,产值412万元:2002年种植3200亩,产量2.25万吨,产值1000多万元:2003年发展到5000亩,总产3.5万吨,产值达1800万元。今年的种植已辐射到周边乡村,面积扩大到7500亩。 逐卜乡的黑皮果蔗生产能得到如此快速发展,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旱、薄、粗、单、低、穷"状态。灌溉农业因其高产特征为解决低盖度草场及禁牧造成的饲草料短缺问题提供途径。探究水源开发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确定有效用水量以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是协调农牧交错带生产稳定发展与生态矛盾的关键途径之一。[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对盐池县皖记沟村下辖5个自然村进行灌溉农业相关调查,结合LSD、T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现有滴灌条件下,研究村域内作物产量由气候条件主导,各自然村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在1 200~12 750(kg/hm~2)之间大幅波动;不同土质及农艺差异会导致各自然村之间产量的差异;当节水灌溉的灌溉定额在2 245.5~6 888m~3/hm~2时,节水灌溉既有效也具有很好的产出效益;从地下水年补给量供给平衡而言,研究区内不适宜大范围发展灌溉农业。[结论]气候及土质等因素共同影响农牧交错带灌溉作物产量,同时灌溉农业应合理布局以实现作物最大产出以及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1993年较1990年早稻产量减少了237.72万吨,分别是粮食总产和稻谷总产减少量的3.88倍和2.36倍。如何遏制早稻生产滑坡,确保我省粮食生产优势,本人就此谈些粗浅看法。 一、早稻生产滑坡的原因 任何作物的产量高低,一是取决于单位面积产量的多少,二是取决于种植面积的多少。下表资料表明,1993年与1990年相比,稻谷面积减少了34.1470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14823公顷,它所减少的面积是粮食面积减少量的1.09倍。其中早稻和晚稻面积都有减少,但以早稻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