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1992-2003年SITC5分位数据对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水平、构成及中国零部件在日本市场上,在生产与组装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这一时期,中日零部件贸易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对日本零部件的进口增长带动的。中国在日本市场上最具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而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优势不断下降。中国零部件组装在日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说明在对日贸易中,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零部件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东亚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文中计算了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1992~2005年的零部件贸易额,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在东亚地区以零部件进口为主,而与区域外市场之间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中,东亚地区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进口来自于区域内较发达经济体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进行装配加工后将最终产品销往区域外市场。  相似文献   

3.
郑哈哈  袁懿 《北方经济》2010,(15):65-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进出151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632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也由1978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4307亿美元.30年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贸易额分别增长了123倍和145倍。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但还远不是贸易强国。这集中体现在支撑中国出口发展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依旧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是印巴俄这3个金砖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从贸易额来看,中美两国在这3个市场具有此消彼涨的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具有竞争性吗?为此,本文运用贸易相似度指数,基于产品贸易结构和产品贸易市场占有率分析,考察了中美两国在印巴俄市场的贸易竞争关系。研究表明:(1)使用HS 4分位数据显示,中美在印巴俄市场上不存在显著的贸易竞争关系。(2)在3国市场上,中美两国贸易关系表现不同。在印度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竞争程度波动较大,且出口竞争程度最高;在巴西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竞争程度变化小;在俄罗斯市场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竞争程度呈增长趋势,且进口竞争程度最高。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在发展与印巴俄贸易时需要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并积极通过互惠协议等措施来深化金砖国家间贸易合作。同时,可积极推进贸易的本币结算,以促进中国与印巴俄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藉此分散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风险。  相似文献   

5.
在以零部件贸易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东亚生产网络框架内,东亚生产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增长。中国链接东亚区域内外的特殊地位,使其必然在发展零部件产业的同时,在生产者服务业方面也开始出现"后发"的增长态势,而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则表现为中国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业务不断涌现。本文利用动态Shift-Share方法,以东亚区域经济体为参照组,从产业结构效应、竞争效应以及交叉效应等角度,研究中国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优势的结构性问题,即对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出口优势进行结构分解研究,具体分析在中国承接外包优势中是哪些结构性因素导致了这些优势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进入2000年后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承接来自区域外的生产者服务外包增长速度趋于快速发展态势,但与东亚区域内的经济体相比,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分行业的角度,当前中国生产者服务出口的主要问题仍表现为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低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贸易发展迅猛,中美贸易额持续增加,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80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 853.4亿美元,目前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7.
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Grubel和Ramkishen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了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并从中选取了市场结构、产品多样化、中美汽车贸易总额和中美汽车工业总产值四个因素,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因素对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均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以产品多样化程度最为显著,市场结构指数次之,这说明,中美两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是两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出发,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已经开始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应该进一步开发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潜力,并积极扩大规模报酬产业和产业内贸易,支持中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文章依次测算了中国与西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布雷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中国与西亚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弱;两地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西亚则拥有能源资源优势,两地优势产品类目没有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也较大,双方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可充分利用与西亚贸易的互补性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等有利因素,加强两地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1.
显性比较优势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国兵 《世界经济》2012,(12):62-82
本文针对显性比较优势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问题,基于10分位贸易品进行的统计分析和GMM分析显示:(1)显性比较优势不是中国产品遭受美国反倾销的必要条件,也不是中国产品招致美国反倾销的原罪;(2)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带来负向贸易效应,课征终裁反倾销税产生不利的贸易效应,显性比较优势上升显著地促进了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它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交互项产生正向贸易效应;(3)中国涉案产品RCA强度能够削减同期内美国从非被诉方产品的进口转移,尽管跨期内已失去削减贸易转移的功效。因此,坚守中国制造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是重要的,它将继续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测算了1999~2008年间中国与德国在欧盟15国市场和在世界市场细分商品上的竞争性,结果表明:虽然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与德国在欧盟15国市场上的贸易竞争性在逐渐下降,但是从绝对值来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竞争性仍然比较激烈。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和德国在燃料、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其他制成品三类商品上都是竞争程度上升。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中国和德国的总体以及细分商品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中国从90年代中期以来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地位已经趋于稳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地位开始上升,德国则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还运用贸易互补指数测算了中国和德国的贸易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和德国的贸易潜力是巨大的。文章最后根据分析提出发展中国与德国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琼  李传珂 《科学决策》2008,(11):31-3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中国与东盟中的大多数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相似性导致双边的产业间贸易前景不被看好,这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持续发展。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很大份额的产业内贸易,通常认为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但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正在逐年增多.中国与东盟各国不同的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双边应该针对各个产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措施发展产业内贸易,推动双边形成产业链内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促进双边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度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09个国家自2014-2018年十个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在对"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方面的定量分析空白。研究结论显示,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中国与沿线各国出口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不重叠的产品类目,各类产品的比较优势明显。这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的合作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产业选择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MS、TC、CA指数测算了中、哈两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及双边贸易竞争力,用IIT指数测算了中、哈产业内(产品内)贸易情况。分析得出:中国对哈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种类具有绝对优势,但贸易额比重不足1/2,而哈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中哈产品内贸易品种甚少,贸易比重甚低,且近5年内还有所下降;除"资源型制成品"外,属产品内贸易的工业制成品均为中低技术产品。为此,促进中哈贸易应放松管制和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先解决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协调执行和层次提升,稳步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同为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但两国农产品贸易状况比较复杂,对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和美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农产品竞争性强,中国竞争力较差;双边农产品贸易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且兼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针对中美两国贸易特点,中国应在发展中美间农产品贸易中审慎把握形势、进行科学决策、合理安排政策.  相似文献   

17.
王进  巫雪芬 《改革与战略》2011,27(6):181-183
文章利用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标、产业内贸易与贸易额和GDP之间的相关关系对"金砖四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推动四国贸易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中国与印度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最高,但中国与巴西的贸易额对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弹性系数最大,中国与俄罗斯双边产业内贸易对推动两国GDP的作用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很快 ,但双边贸易额很小。通过分析两国在世界商品市场和美国进口品市场上的贸易结构 ,发现两国的贸易结构比较接近 ,同时具有比较优势 (或劣势 )的商品有相当的重合程度 ,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下,产品内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中日贸易中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占主导,并日趋活跃.运用产品内贸易指数、竞争力指数等指数对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两国产品内贸易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中国零部件的竞争力水平不高,局限于组装优势,仍处于生产价值链低端.因此,中国如何利用国际产品内分工,发挥自身优势,延伸价值增值链,促进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贸易结构升级,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论落后国家的贸易条件、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两国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从贸易的角度阐明了推动技术进步重要性,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权要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更应当通过教育和科技政策,转变比较优势。本文的分析表明,推动技术进步不能仅仅推动高技术产业或低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应当同时提高两类产业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既获得当前的贸易得益,又获得长远的增长得益,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