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个面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介绍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拓展物流业务范围、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引领和推动全国通关一体化等重大意义,并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商》2016,(7)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国家先后推出一系列相关的区域发展政策,如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但中部地区一直没有被纳入到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中,没有享受到国家重点开发所指定的优惠政策,因此,中部地区逐步处于劣势地位。随着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中部塌陷"的问题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发展中部地区的计划也渐渐被提上了日程。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与我国对中部地区的区域政策相对缺失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地区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就目前形势来看,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中部地区仍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应针对中部地区的特殊性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从而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更好地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实行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4.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大省,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我国十大城市群之一,湖南省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湖南省在地理、自然、交通方面的优势与其在工业化水平、农业发展、对外开放方面的劣势,得出湖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的政策建议是:建设发达的交通网,着力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加大开发力度吸引资金进入。  相似文献   

5.
论山西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东部经济先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中部崛起"是我国又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身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应该抓住这一大好契机,改进经济布局,加速产业的转型。从山西省的现状出发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分析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已经历了多次转变,而根据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区域实际,不同时期先后提出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要从主体功能区定位、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制度创新、培育城市群等方面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财经界(学术)》2011,(7):47-4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先后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赤峰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发展中受益匪浅。这些年,赤峰利用区位优势,抓住政策机遇,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和产业项目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相似文献   

8.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从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度对中部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寻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的角色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6月,成渝地区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阿坝州众多高品位旅游资源一直处于九寨、黄龙自然世界遗产地的"形象遮蔽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提出是对阿坝州所有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应"区域大旅游"、"区域大管理"的理念提出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本文在分析评价"大九寨"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九寨"开发规划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渐渐落伍,以至于有“中部塌陷”之说。导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原因很多,而开放度不够是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对当前面临的开放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中部崛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作出了发展大交通、大市场、大流通的战略抉择,在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和发展社会化大流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现阶段,围绕统筹区域发展和国家对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的要求,河南省需要继续实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体系建设等五项举措,以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助推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3.
继东部经济先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中部崛起”是我国又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身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应该抓住这一大好契机,改进经济布局,加速产业的转型。本文从山西省的现状出发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分析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经济结构注重优化升级,消费需求成为经济拉动主体,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本文分析了新常态阶段为中部地区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指出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的四大竞争优势,重新审视了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立足中部地区面临的发展新环境和新优势,提出了"三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据此研判了新常态下中部地区的六大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新的十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也即将迎来十周年。本文利用2000—2010年的数据,对十年间我国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各省区经济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重新检验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6.
在近1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尤其2006年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指导意见以来,以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东部跨越为标志的区域经济轮动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凭借区域整合带来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以形成。以此为起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西部地区在许多指标上仍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中面临"资源诅咒"、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等深层次问题。新时代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西部大开发也进入了新阶段,为把握新要求、抓住新机遇,西部地区应以构建高质量开放格局为核心,以实现内部协同和区域协同为方向,以高端价值链战略和优质供应商战略为重点.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审议通过并正式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是继《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之后,国家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出台的又一重大区域性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罗刚强  李先君 《商业时代》2007,(7):92-93,108
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回顾以及对产业集群的战略竞争优势的研究,深入思考了武汉市在中部崛起中所特有的经济条件和发展优势,提出了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武汉市实施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长江"黄金水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沿线地区凭借长江水运"占地省、运量大、能耗低、成本少、污染小"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下游沿岸港口城市迅速崛起,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地之一。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如何解决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制约问题,进一步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建设,对于发挥长江航运的最大效能,对于推进落实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