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处于“相对高碳”和“高碳”发展水平,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仍面临着巨大压力,尤其是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本文在低碳经济意义上,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和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习总书记2014年2月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为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特别是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良好契机。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经济强县(市)迁安市现有经济结构的利弊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尽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制约了社会发展而必须实现经济转型。伊春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她地处小兴安岭腹地,森林覆盖率82%,林业施业面积400万公顷,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美誉。伊春“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衰”,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资源已近枯竭,2005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林业唯一资源型城市经...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关系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转型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专用性资产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用性资产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症结,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经验表明,利用含专用性资产的企业现值模型能够很好地说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主要障碍和基本措施,从而也可以为我国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倍受关注.回顾历史,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型城市,它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随着资源的消耗,枯竭,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逐步凸显.本文阐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其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中困古铜都”的铜陵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工矿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铜陵也不例外,转型成为铜陵不二的选择。在转型过程中,铜陵市企业积极运用金融理财工具保持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受资源,市场因素的影响.成熟期、衰落期的资源行程是普遍面临着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政困难、下岗职工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缓陵甚至猥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至今为止尚未破解的世界陛难题.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不仅是因为它是我的家乡,以及它的情况严峻,更是因为阜新市是中国首个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试点,对全国其他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能起到积极的催动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内涵及路径,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在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理论研究上,对资源型L市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市的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系曲线形状呈现倒“N”型,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关系均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形态左半部分,而工业固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关系处于倒“N”型曲线形状越过拐点后的下降部分。最后,文章从加快绿色转型制度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金融、加快转型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点转型打造了“一流商业银行”的崭新形象。但目前农业银行网点转型工作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诸多网点“低柜区”、“理财区”等区域形同“摆设”,造成财务资源巨大浪费;客户办理业务等待时间长,信贷审批业务等待时间长,成为制约网点转型“型转”向“神转”两大瓶颈;网点转型进度还不快,转型改造模式也存在非人性化缺陷;网点转型的“在管理”和“后管理”亟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须有效应对,促进“形转”与“神转”有机结合,开启科学发展与一流银行建设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竭等原因,这些城市也积累了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资源犁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进一步明确和认识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破解会融现实约束,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体制与机制,确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戈壁滩上的金昌市是依托金川铜镍矿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典型的“因矿建厂”、“因企设市”的资源型城市,被誉为中国的“镍都”。世界许多城市有着“因矿而兴,矿竭而衰”的深刻教训,金川镍矿目前已探明的镍金属保有储量按去年产量仅能开采30余年,资源存量不足与企业生产能力上升的矛盾日益突出。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顺应时代要求,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数字化转型、冗余资源及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模型,并以我国A股农业上市公司2016-2021年观测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冗余资源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企业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冗余资源存量;冗余资源存量与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冗余资源在数字化转型与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起非线性中介作用。为解决冗余资源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问题,农业企业应当充分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应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冗余资源识别与整合能力;应借助数字化技术合理配置冗余资源,并建立“资源账本”,清晰、动态、实时把握各类存量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黄石市为例,立足于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现状,通过全面分析黄石个性特点,结合与国家两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比较以及分析部分资源城市成功转型经验,就如何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主体资源和产业结构等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的优势资源,近几十年来贵州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环境问题,除采矿空洞和矿业“三废”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外,矿业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和迅速扩大,也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从资源型企业转型的视角出发寻求通过资源型企业转型达到结构、功能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的高效和谐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甘肃省资源型城市2013—2020年的转型效率,并分区域对转型效率值进行趋势分析,进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和对外开放四个方面对甘肃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大小。研究发现甘肃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影响最为显著,而政府支持和对外开放对转型效率的促进作用都不明显。因此,应当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完善环境保护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甘肃省资源型城市优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一)加强政府与金融协作联动,形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合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城市再造工程,政府部门应发挥规划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国家应依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所处的经济区域特点、转型障碍制定出台专门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法规,建立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通过国债、国家出资等方式筹集城市转型基金,采用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提高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采取贷款贴息、替代产业的行业税、所得税减免、提高税收返还比例等灵活多样的财政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7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662座的三分之一,作为矿业的开采地、矿山的坐落地和矿工的聚集地,多数资源型城市凭借丰富的“神赐天粮”,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有一部分城市的经济实力排名,已经跻身于本省乃至全国前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必然面临着一个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于自然资源、依靠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与经营而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类型,这类城市资源指向性明显,而且往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城市经济容易因资源枯竭而发生逆转.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全世界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以陕西榆林为例,提出了成长期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