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基于终端营销策略分析谈广东啤酒业在销售渠道上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中国啤酒市场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啤酒市场无论品牌集中度、竞争程度,还是营销水平均为全国之最。国内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啤酒市场,啤酒销量巨大,国内企业进军东南亚市场的跳板,这一切都注定了广东啤酒市场要成为国内啤酒巨头及各地方诸侯争相抢滩的重点。那么,作为啤酒商家,何以在激励的竞争中取胜?是广东啤酒行业中每一厂商都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文仅从重视销售渠道的角度,分析了广东啤酒行业终端营销的具体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得到广东啤酒行业之启迪。  相似文献   

2.
钟雁明 《大经贸》2008,(1):69-69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啤酒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广东啤酒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成为全国八个啤酒产量过百万吨的省区之一,此后广东的啤酒产量一稳居全国各省区的前五位。随着国内啤酒业竞争的加剧,广东啤酒生产企业纷纷瞄准国际市场,啤酒出口量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梁剑 《华糖商情》2000,(50):37-39
2000年是中国啤酒企业竞争最激烈的一年,燕京、青岛等大品牌打破啤酒区域性消费特点,标志着中国啤酒业全面进入“战国”时代。大品牌南冲北突、征战四方,地域品牌死守阵地,寸土不让,形成了一个个啤酒区域战场。通过对这些战场的分析,希望能够看出世纪末中国啤酒市场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舒雄 《广告导报》2005,(6):40-41
在目前的国内市场,啤酒绝对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它已经步入资本时代。在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啤酒集团的打压下,众多地方诸侯纷纷倒闭或被兼并。例外的是,以广东为根据地的珠江啤酒集团在啤酒行业近乎“肉搏”的竞争环境中,却实现了较大的发展。2004年,珠江啤酒集团产销总量106万吨(1998年的总销量还不足50万吨),创利税8亿元,  相似文献   

5.
外商的大规模进入,加剧了国内啤酒市场的竞争态势.集团化、规模化成为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6.
杜福泰 《糖烟酒周刊》2005,(30):A002-A002
近十年左右,在中国啤酒工业的兼并整合和集团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大国争霸”、“百家争鸣”、“大中小国并存”的“春秋时代”。未来的发展还有许多变数,因此不能因为中国啤酒三大集团青岛、华润、燕京的鼎立就说中国啤酒工业进入了“三国时代”,这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啤、中原地区的金星、福建的雪津、广东的珠江、湖北的金龙泉、深圳的金威、兰州的黄河等颇具成长性的啤酒集团,都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后来居上的大型啤酒集团的背景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并购.让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包括“第一集团军”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啤酒”,以及处于第二竞争梯队的“金星啤酒”、“珠江啤酒”、“金威啤酒“、“重庆啤酒”、“黄河啤酒”.”蓝剑集团”等等.都通过资本并购、异地自建工厂等扩张手段.获得了规模竞争优势。但是自2004年青岛啤酒总裁金字国先生率先提出“整合”以来.”整合”成了各啤酒业巨头思考和行动的头等大事.包括像A—B啤酒集团、SAB啤酒等在内国际啤酒巨头.亦掀起了对中国并购或者控股啤酒厂的“整合”。包括业务链的整合、市场链的整合、管理链的整合、人才的整合.尤其是品牌整合.更是成了愈来愈多啤酒集团继“规模并购“之后的“重点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8.
佟明亮  李正 《商业研究》2005,(14):32-34
我国已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国际财团和啤酒巨头们挟资本、品牌、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开始对中国啤酒市场新一轮的进攻,我国啤酒企业将与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国内啤酒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啤酒业作为黑龙江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食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政策背景下,该如何在竞争中获胜,为黑龙江省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行业发展态势分析近几年来,中国啤酒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国内啤酒行业的强力出击,"洋"啤酒退出中国市场已成定局,因此,我国啤酒行业发展态势的分析主要在国内企业间展开。  相似文献   

10.
入世后我国中小型啤酒生产企业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将掀起我国啤酒企业新一轮的兼并浪潮,这一浪潮会把我国的啤酒行业引向何方?国内众多的中小型啤酒企业又将何去何从?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啤酒行业的特点,探讨了入世后啤酒行业的竞争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型啤酒生产企业相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伍毅然 《广告大观》2000,(12):22-23
此文根据X&;amp;L Marketing Services Ltd广东康赛市场服务有限公司的电视媒体广告监测数据,从另一角度来观察国内啤酒行业的发展趋势,感觉此行业的竞争态势和各大啤酒生产商的广告投放策略。  相似文献   

12.
广东是我国房地产开发的最先进的前沿地区,是国内房商效防的榜样。那么,今天的广东房商们在忙些啥?广东房市呈现些啥动态?  相似文献   

13.
董斌 《广告大观》2008,(10):54-55
广东,一年要消费190万吨酒,是中国酒类饮品消量最多的地区,也是中国单位啤酒利润最高的市场,无疑这块市场成了众多中外名酒觊觎的梦想。随着中外知名酒类的进入,瓜分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作为广东本土品牌的珠江啤酒,从岭南文化的精髓出发,以“真”作为品牌的核心诉求,突破重围,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14.
广东软件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丽  秦全德 《商业时代》2007,(2):101-104
广东省软件产业发展一直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其产业布局与发展态势值得研究与借鉴。本文分析了广东省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与国内发达地区的软件产业发展水平比较,对广东软件产业竞争力,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讨论,并从政府、行业和企业这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青啤强身     
绿树红瓦,碧海蓝天,山海风光和几种鲜亮的颜色让青岛享誉海内外,不过,还有一种颜色为青岛争得了巨大的荣誉,这就是青岛啤酒的淡金黄色。到明年,青岛啤酒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华诞,这个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品牌在不断放射新的异彩的同时,也在随时代的变迁做着舒展筋骨的强身运动。现在回首青啤在中国啤酒业整合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依然能激起人们的豪情。通过实施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大名牌“战略,今天,青岛啤酒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青啤公司已成为国内产量最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啤酒集团。目前青岛啤酒已行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50%以上。近年来青啤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技术、人才等优势,抓住历史的机遇,推行了积极进取的“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目前在山东、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江苏、福建等全国十七个省市已拥有48个啤酒生产厂,占据了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市场制高点,生产及销售不同档次的各种品牌啤酒。2001年公司啤酒产销量已达251万吨,拥有中国啤酒市场11%的份额,2001年销售收入为6.3亿美元(53亿元人民币)。据中华...  相似文献   

16.
徐萌萌 《商》2012,(9):175-175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彩电业都是最热门和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我国拥有长虹、创维、海尔、TCL等十几家国内知名品牌,国内实行的价格战似乎只淘汰掉了自家兄弟。中国彩电企业想开拓国际市场,不料却遇到重重阻碍,归根到底还是我国产品不具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缺乏对外贸易经验。本篇文章先是描述分析了我国彩电行业目前的情势和国内国外的竞争形势,提出了我国该行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彩电行业如何参与当今的国际竞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啤酒作为一个舶来品进入中国,让消费者逐渐适应和接受,并且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中国啤酒企业在这个市场中激烈角逐,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作为国内啤酒行业的大品牌在竞争中不断攻城略地,与此同时大量的地方性品牌也在努力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如山东泰安的泰山啤酒、江苏连云港市场上的王子啤酒、江苏盐城市场上的天目湖啤酒……,国内啤酒大品牌与地方性品牌上演着"强龙"与"地头蛇"的较量。  相似文献   

18.
啤酒作为一个舶来品进入中国,让消费者逐渐适应和接受,并且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中国啤酒企业在这个市场中激烈角逐,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作为国内啤酒行业的大品牌在竞争中不断攻城略地,与此同时大量的地方性品牌也在努力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如山东泰安的泰山啤酒、江苏连云港市场上的王子啤酒、江苏盐城市场上的天目湖啤酒……,国内啤酒大品牌与地方性品牌上演着"强龙"与"地头蛇"的较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啤酒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持续的高成长性.理应当成为培育世界级品牌的沃土。但以市场区域,占有率的全国性以及品牌知名度、影响力的全国性的标准观之.我国的啤酒行业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强势全国性品牌。  相似文献   

20.
杨公武 《华糖商情》2001,(19):26-27
近些年来,我国啤酒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格局渐趋明朗。啤酒总产量稳中有升,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在行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啤酒业两极分化日渐明显。但也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啤酒产量虽增幅不少,效益却不明显;各啤酒企业为争夺市场空间,对终端市场大力进行宣传促销,攀比压价,相互竞争,出现许多让人不可思议的问题,现予以总结,定为啤酒业当怪不怪的十大现象,供酒界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