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不仅击倒了三鹿,也重创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任.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国产奶粉的质量失去了信心,转而投向了国外品牌.国内消费者通过到国外购买或者直销代购的方式购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及日本等国外品牌的奶粉.特别是由于我国香港的地理优势和贸易优势,内地居民赴港购买奶粉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从而引发香港本地奶粉市场的紧张,导致香港特区政府出台限购令.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逐渐开始限制游客携带奶粉出境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晋银慧 《商》2014,(24):238-238
2013年3月1日香港针对内地消费者大量从港购进进口奶粉实施了限购政策,限成年人每人每天携带两罐奶粉离境,违者罚款监禁。这一政策给内地奶业带来的影响和思考:这显示了内地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极低,国产奶粉存在令人堪忧的质量问题,同时也给内地奶业带来了再次崛起的机遇,限购令减小了洋奶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让渡出一部分奶粉市场,为国产奶粉提供发展的外在条件,为国产奶粉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而保护本国奶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自2014年9月"占中"事件以来赴港游客人次数骤跌,增速变缓,旅游业进入衰败期。一方面,社会事件,美元升值,严苛的奶粉购买法令造成旅游业危机。另一方面,国民出境游成本降低,国民消费结构变化及消费行为模式转变,内地免税城市设立以及中央逐步调低进口关税。因此,为了恢复香港旅游业应加大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旅游形象,进一步放宽对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旅游的签证制度,创新旅游购物模式,加强粤港之间互动合作并展开互联网销售等。  相似文献   

4.
没有一种进口食品像洋奶粉这样让我们纠结,自从2012年新西兰多家主要超市对婴幼儿奶粉实行限购以来,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的超市也陆续对婴幼儿奶粉采取了限购措施.今年3月1日,号称购物天堂的香港宣布对婴幼儿奶粉进行限购,通过网络销售的洋奶粉随之提价,打乱了许多通过香港代购洋奶粉妈妈们的计划.不少从事香港代购洋奶粉牟利的经销商感到了压力,纷纷咨询是否能将代购奶粉通过正规途径进口,不少国内消费者都对香港限购措施纷纷表达不满.  相似文献   

5.
凌兰芳 《浙商》2013,(7):22-22
事件 3月1日起香港实施“奶粉限购令”,规定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携带总净重超过1.8公斤的婴儿配方奶粉。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谈到内地市民对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时,几欲落泪,他说:造成老百姓对一些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的原因,从广大畜牧工作者、乳业企业到国家政府部门,都有责任。  相似文献   

6.
鲁冲 《商》2014,(42):126-126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内地零售市场问题奶粉屡见不鲜,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降至冰点,便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购买香港及国外市场的婴儿奶粉,多次掀起抢购热潮,导致各地市场奶粉供应紧张。为缓解这种紧张局面,适当保证本地居民对奶粉的需求,2012年6月开始,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纷纷对奶粉限购进行不同程度的规定。本文针对香港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奶粉限购令,探讨其所涉及到的经济学内容,从而引发相应的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远宁 《大经贸》2005,(11):60-61
广东省赴港投资实务宣讲会于9月22日在广州举行后,本刊记者带着企业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广东省外经贸厅对外经济合作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问:国家有关部门对赴港投资有哪些政策规定? 答:2004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行政许可法,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商务部是核准内地企业在境外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的实施机关。2004年8月31日,商务部、国务院港澳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规定公布了内地企业赴香港、澳  相似文献   

8.
最后的自救     
王巍栋 《现代商业》2011,(10):50-53
本土乳企终于不再躲在角落里舔舐伤口,而是站出来坦然面对公众,并以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对消费者大声做出承诺:"经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国内奶粉品质与外资品牌是没有差别的。"场景一:春节前后,"奶粉荒"席卷港澳两地,大量内地游客涌入香港、澳门抢购各种洋品牌奶粉,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卷走了本应属于港澳居民的奶粉。超市断货,奶粉价格一路上  相似文献   

9.
孙琦琰 《浙商》2005,(4):117-118
2004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允许众多香港产品零关税进入内地,放宽内地对香港服务业的准入领域以及贸易便利化三方面。CEPA不仅仅是对香港发展的一份厚礼。对推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同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至今,CEPA已实施一年多,它究竟为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经贸合作带来怎样的变化?随着去年9月商务部公布了内地企业赴港投资便利化政策,中国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利用CEPA赋予的商机获得更好的发展?从本期起,本刊将开辟“香港商情”栏目,刊登真实生动的案例、权威专家的观点以及营商香港指南,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广泛的CEPA商机。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内地零售市场问题奶粉屡见不鲜,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降至冰点,便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购买香港及国外市场的婴儿奶粉,多次掀起抢购热潮,导致各地市场奶粉供应紧张。为缓解这种紧张局面,适当保证本地居民对奶粉的需求,2012年6月开始,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纷纷对奶粉限购进行不同程度的规定。本文针对香港3月1日起施行的"最严限奶令",从奶粉零售市场的现状展开,探讨出台限奶令的原因,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一些相应地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大量中国内地企业积极"走出去",并纷纷赴港上市或并购香港上市公司。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或并购香港上市公司,除能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还将此作为走向国际化的跳板。由于香港和内地在证券法律法规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内地企业及投资者因缺乏对香港证券法律法规的了解而违规受罚的案例也时有出现。本文依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对香港上市公司关于权益披露的制度进行梳理和解释,对内地企业及投资者了解香港资本市场相关运行规则和做好权益披露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购买保险作为抵御风险和保值财富的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最近几年,香港保险市场吸引着大量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而内地保险市场却表现平平。目前的文献对于两地保险市场和保险产品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多是基于本地市场做出相应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香港与内地保险市场的差异表现及香港市场的优势,浅析两地保险市场发展差异的原因,并对内地保险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香港创业板是一座金矿?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民营企业资本市场上市成为时尚的话题.苦于在内地无太多集资渠道的国内民营企业更是将我们的近邻--香港作为主要的关注对象,纷纷将眼光盯住了香港创业板市场.去年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集资180亿港元,其中民营企业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据称,这个份额超过了民企在内地股市的同期集资额.同时据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将有300家左右的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香港则为内地民企海外上市之首选地,并预料每年至少有50家民企赴港挂牌.近期在香港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优质民营企业香港上市融资大会"更是将这一高潮推向极至.此次大会除安排国内民营企业推荐自己,和投资者接触外,在符合资格民企等候上市的8个月至1年的期间,还会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财务顾问服务,包括内部重组、市场定位、财务管理指导等等.  相似文献   

14.
《浙商》2005,(7):110-110
在香港迎来了回归之后的第8个年头。我们欣喜地看到香港经受住了经济低谷的考验,香港经济正在强劲反弹,复苏势头越来越好。香港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第九大、亚洲第二大的股票市场.仅次于东京;全球第十二大、亚洲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全球第七大外汇交易中心,最开放的保险中心之一;亚洲第二大银团贷款中心等。2005年IMD世界竞争力评选中.香港在参评的6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自从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的签定,2004年内地居民开放香港个人游、粤港合作.沪港合作、浙港合作、香港开办人民币业务.内地企业纷纷赴香港上市等.内地和香港的距离越来越近,合作越加密切。内地企业也已清楚认识到,国际化己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如何进入香港寻求商机.是那些需要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开始部署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离岸中心拨动香港神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日子,香港金融界的神经正在经受考验,这一点从香港证券交易所金融股票的反常走势上也可以反映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归因于是否把香港建成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争论。从最初内地高层的积极表态到后来一些专家学者的反对乃至最近周小川赴港的安抚,内地方面一系列的举动使得香港的金融界从兴奋  相似文献   

16.
正两地之间的贸易是市场配置下的互利行为。3月21日,末代港督彭定康访港,被二三十名市民及"香港人优先"的成员包围,表示他们希望香港回归英国统治,再次引发两地网友争论。同时,梁振英近日宣布,特区立法会议员将由曾钰成主席率团,于4月12日至13日到上海参观访问,并研习交流。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越来越频繁,从香港2010年的反高铁运动到反双非限购奶粉,从香港网民在报上登广告暗讽内地游客为"蝗虫",到2014年春节  相似文献   

17.
香港享有国际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台湾拥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澳门与欧洲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以及内地的巨大市场潜力、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优势。内地四成以上的出口商品通过香港、澳门转口,内地一半以上的海外投资来自香港,澳门,而香港超过八成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内地生产,成为推动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台湾是祖国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则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这些都是相互合作的基础,不论从国际经济形势,还是自身和彼此的需要,两岸四地只有更紧密地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拟赴港IPO的内地企业将面对全新财务监管环境的挑战从200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编制开始,拟在香港IPO的内地企业将面临一系列会计准则的调整。2003年末至2004年,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发生重大变化。新修订的准则绝大部分在2005年1月1日及其以后开始的财务报告期生效。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表示,此举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全面接轨。此前,所有欧盟国家的上市公司以及全球约  相似文献   

19.
企业应注意:根据时间表,内地从香港进口的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实行零关税分两批。时间是2004年1月1日和2006年1月1日。 第一批主要是进口金额较大的273个税目货物,其中包括43个税目的机械产品;第二批全部货物(进口零关税货物均须核定确实在香港生产,符合原产于香港的条件)。一、内地从原产于香港进口货物分两批实行零关税 按照《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以下简称《协议》),香港继续对原产于内地的进口货物  相似文献   

20.
香港房产业掀起进军内地热潮;香港人民币存款增至209亿;明年起所有港澳货品实施零关税;CEPA次阶段申请零关税值10亿;台湾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内地旅客赴台游增4.9亿美元;内地自台湾进口水果增42.1%;广东水产有望降价两三成;建行小额账户九月全面收费;广东将试点义务教育全免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