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就业市场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用人单位"招聘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依然长期并存。文章通过对一般经贸类高校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发现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行业性结构性特征显著,就业专业相关度有待提高,就业市场服务细节不"细"。针对就业市场服务中的问题,提出了以"供—服—需"为轴线,以就业市场服务为核心,以信息分析、市场开拓、调研反馈、目标调整为手段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生态建设对策,以期为行业性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借鉴,促进高校就业工作良性发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即待业,待业分为理性选择和无奈选择两种类型,他们的待业选择有着家庭的、心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高校要切实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职业理念,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好城乡发展均衡化,社会保障同等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储备制度,建立"顶岗实习"、"就业缓冲港"、"预就业驿站";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体系。继续对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心理辅导、就业信息发布,推荐就业岗位,全社会应逐步形成劳动不分贵贱,树立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TPB理论为指导,对某高校艺术类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实证调研,从其内在就业意愿、所在学校及家庭的就业支持系统、周围就业氛围的刺激及重要他人对就业的评价等四方面分析原因,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激发就业意愿;加强就业竞争力培养,强化就业支持;丰富就业指导活动,营造积极就业氛围;客观对待"慢就业"现象,改变就业评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如何将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大学生就业工作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探讨两者结合的现实意义,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本文基于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近年来以"党建+"新思维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将高校基层党建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以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依托党建平台,通过建设"服务型"毕业生党支部、打造教工党员就业咨询平台、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以及组织面向就业创业的"校友党课"和"微型党课"等措施,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十九大精神与教育部关于"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着力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帮助贫困生现实"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进一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示,笔者根据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了"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然后以CIPP评估模式对该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海萍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6):124-125
从农民就业定义出发,探讨了农民就业衡量的标准,通过农民就业的特点和就业的意义,对"参照期一周,一小时工作标准"和"有土地就算就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最近十年来,高校大学生从开始推荐就业,到按市场需求就业;从就业工作"零售"转向"团购",到就业择业的"订单式就业";从自身缺少就业观念、技能,直到自主创业.文章重点分析了河南省大学毕业、就业、薪水情况,分析就业基本思路,设想解决就业创业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东北三省自2009年以来,围绕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虽然取得了显出成效,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东北三省大学生就业率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水平。农民工就业量上升幅度有限。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要求,东北三省应该在已经具有的基础之上,继续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创新政策,重点解决好就业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体系弱化、"二元"就业服务制度扩大了城乡差距、对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就业公共服务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从而促进东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了正确归因,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学生"五个层面相融合的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实现合理就业。  相似文献   

10.
综合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体现,总体上不能提高就业概率,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有助于展示人力资本价值,可提高就业率。与2008年相比,2010年综合素质和就业行为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减弱,就业意愿的作用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这会打击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导致"弃考"、"弃学"现象,并最终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顺利就业。打破体制性分割,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并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双方匹配。其次,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信息发布、面试、录用等环节,确保透明、公开、公平,让拥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再次,要从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资金等方面扶持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开辟一条"增量型"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与就业水平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介于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对此,党和国家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指导方针,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改革,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创业的互动性发展。大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要人群,不能片面强调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应坚持"就业为主,创业为辅"的思想,建立"就业、创业"共同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对做好就业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今天,国务院召开就业再就业工作座谈会,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分析明年就业形势,研究提出新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非常及时,非常重要。这次会议不仅是对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具体部署,而且也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这对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史上最难就业年""最难就业季"等对就业形势的描述充分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文章通过构建班团一体化工作模式,引导学生自下而上响应就业指导、自我完善个体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提升就业能力,力争大学毕业生都能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慢就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等问题为研究逻辑思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群体的基本状况,概括慢就业群体的基本特征,分析形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慢就业现象的影响,并从政府、家庭、高校和毕业生自身四个层面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期达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目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优质高职院的创建。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剖析就业问题对建设优质高职院的意义入手,对提高高职院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策略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高校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慢就业"和"招人难"等矛盾对就业工作提出挑战,传统的就业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建设,整合精准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创新多元化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和大数据,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精准就业服务的工作路径,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新思路和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的扩大化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直接冲击着国内就业.在"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促就业"对于"扩内需"及"保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支撵作用.随着宏观经济的"无就业增长"趋势不断强化,流通业作为危机"稳定器"在就业扩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流通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产业因素,而流通结构调整将构成长期内就业持续扩张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辽宁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但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专业不对口"、"缺少工作经验"、"知识滞后"等现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可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大学生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职业指导是技岗对接的"居间人"、政策落实的"送经人"、创业扶持的"引路人"、托底安置的"监护人"。职业指导对于广大求职者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尤其重要。文章以邹城为例,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业指导为视角,总结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特点,多方位剖析原因,并对他们的职业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人们比较关注"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然而,这一观点是把"双刃剑",存在很多弊端。我们要对"先就业后择业"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除了有选择的自由,也应注重诚信、讲职业道德,还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学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们建立科学的择业观,而不是一味地引导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