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贸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商场现代化》2007,(28):34-236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巨额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上已经赶上美国?中美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贸易互补的结构是否发生实质改变?本文借助合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中美高科技产品双边贸易的分工性质,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较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分工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GL指数、贸易特化系数和FF份额指数及其扩展,对2002—2011年中美高技术产品九大技术领域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大部分高技术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竞争优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多角度入手解决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问题;鼓励我国高技术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攀升,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政府应为高技术产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8年美国以"寻求贸易平衡"为由对中国进口产品实施单边贸易制裁,制裁的产品集中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发展的高技术产品。基于2000-2017年中国海关总署以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中美高技术产业贸易现状和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同时依据《中国制造2025》中的创新能力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贸易顺差只是美国对华贸易摩擦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的表象原因,遏制中国技术创新和维持全球经济体系治理话语权才是其真实目的。中国应通过提升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加强与日本欧盟的经贸联系、积极申请加入CPTPP来应对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品的进口限制。  相似文献   

4.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但并非所有的高技术产品都呈现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造成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原因主要是外资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在外资对华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中国及东亚经济体间形成了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我国亟需采取措施调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使贸易各方真正从中美贸易中"共赢"。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文化产品贸易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为美国。首先分析了中美两国间文化产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状况,认为中国对美文化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硬件上,中美两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其次,通过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计算公式实证分析了中美两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认为中美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是典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科技强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与科技竞争力均居世界第一;也是全球高技术产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其高技术产业贸易量占世界高技术产业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探讨美国高技术产品(ATP)国际贸易态势,对于旨在培植高技术产业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可以明晰美国高技术产品市场行情与发展趋势,并依此做出准确定位,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市场营销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白远 《商业时代》2011,(4):36-37
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指数(GL)的分析比较,研究这两个组群国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与特性。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10位的服务贸易产业内指数的分析,可以得出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高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少数高技术和知识含量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具有解释力;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规模高于其它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GL指数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情况。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1-2020年文化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与RCEP国家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贸易竞争力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国家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既有产业内贸易又有产业间贸易,但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结构呈现水平型和垂直型混合兼具的特点,但以垂直型为主;中国与RCEP国家文化产品贸易主要以设计类和工艺品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主,视听类、新媒体类等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产品贸易额较少。在与RCEP国家文化产品贸易中,我国需要依靠现有优势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鼓励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同时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强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车辆及零附件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比较该产业内贸易指数和竞争力指标,发现该产业内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竞争力指数却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低,竞争力指数却高,但竞争力不易长期保持。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与竞争力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却呈负相关关系。从时间序列来看,整个产业和每个产品的两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车辆及零附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扩张可以提升该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与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现阶段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以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日双边贸易中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中日双边贸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的提高,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比重也有所提高;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最高;垂直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是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活动活跃、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的构筑及其产业内投资的发展、中国持续经济增长引起的市场容量扩大、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产品差异化发展以及便利的地理区位因素均有利于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因素对其则尚存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深入中韩产业行业、贸易品目、产品形态,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整体贸易等范围和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层次,利用IIT指数、TII指数、RCA指数,进行中韩贸易结构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9年“科技兴贸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增速放缓,出口竞争力不断改善,出口贡献度逐步提高,三资企业成为出口主体,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以及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尽管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出口过于依赖三资企业,出口方式过分单一和出口区域过于集中。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应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化被动为主动,加大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优化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式和拓展高技术产品的目标市场。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及时抓住国际分工模式调整的机遇,通过加工贸易这一产品内贸易形式切入国际生产链,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产品内贸易基地,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研究较为欠缺。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对中国参与产品内贸易的现状和效用进行了研究,这对人们客观认识中国在产品内贸易中的地位,理解产品内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产品内贸易实现产业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东盟高技术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与“一步法”估计,实证分析中国向东盟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东盟双方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增加有利于高技术产品出口,双边地理距离制约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东盟成员国内部贸易自由度、投资自由度、金融自由度提升有助于减少贸易非效率项,而关税水平制约了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得出要继续加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技术贸易合作,充分释放中国与东盟双边技术合作协定红利,开拓高技术产品市场空间,高质量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落实等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内贸易规模、水平及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整体产业内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模式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部分纺织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其中低质量垂直型占绝对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的层次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矿物产品贸易表现出产业间贸易特征,有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双边产业内贸易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规模差异、经济开放度差异,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矿业产品贸易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加强政治互信,发挥政府在经济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对东盟国家矿业的投资,以产业投资促贸易发展;三是正确处理竞争,更大程度发挥互补;四是加强自主研发,提高产品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深化拓展,产品内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模式。在介绍我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产品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优化升级的趋势;产品内贸易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十分显著,提出充分利用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升级平台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中国和新加坡建交以来,伴随着两国经济增长,双边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中新双边贸易强度不断增强,但指数并不高,贸易合作前景广阔。相对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指数不如新加坡,新加坡在双边贸易中略占优势。中新双边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少数的产品;中新的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基于水平分工的产业内贸易,而是基于垂直分工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