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研究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生产资料归私营企业主所有,我国的私营企业还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因此,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和资本对劳动的强制。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的,因此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又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私营企业中资本占有劳动具有双重属性,私营企业中资本对劳动强制不会发展为社会的强制,私营企业主与工人之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为我们研究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性与对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既要从理论上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解决的实质问题和基本途径,又要采取实际对策解决劳资关系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劳资关系现状、劳资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提出在劳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和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3.
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建立并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新颁行的《劳动合同法》通过一系列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以对用人单位施以更明确、细致的义务和为劳动者提供倾斜性保护的综合手段,实现了在劳动关系中对经济与法律的双重考量.并期借此实现劳资关系的实体公正。我们相信,该法必将对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进而对推进社会正义与社会和谐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在增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的协调问题已成为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重点,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协调不能的尴尬问题。因此,我国非公企业工会协调劳资关系的机制有必要借鉴更成熟地区,最大程度地保障工会协调劳资关系作用的发挥,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国内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私营经济的收入分配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着重从建立完善的再分配系统、监督制约公共权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三个角度规范我国私营经济的收入分配,务求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发展,中国的劳动关系已逐步演变为以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即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关系为主。劳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却不断恶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或缺乏。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是构建劳动与资本双赢的和谐劳资关系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目前,民营企业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正在迅速成长,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加快建设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建设新型和谐共赢劳资关系的重要性,加快新型和谐共赢劳资关系的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建立工会和劳动争议协商与调处的仲裁机制,以及完善立法、强化劳动监督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8.
劳资关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和私有企业及其经理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关系。其形成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二是企业生产过程;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人为地消灭劳资关系,但要以《资本论》对劳资关系本质的深刻揭示为指导,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尽量缩短和减轻劳资关系给社会带来的痛苦,这既是我国的后发优势,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劳资关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和私有企业及其经理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关系.其形成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二是企业生产过程;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人为地消灭劳资关系,但要以《资本论》对劳资关系本质的深刻揭示为指导,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尽量缩短和减轻劳资关系给社会带来的痛苦,这既是我国的后发优势,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在全面总结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对促进与构建和谐社会,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海洋 《大众商务》2010,(16):265-265
当今在奉行自由经济的香港地区,工商业秩序稳定,劳资关系相对和谐,这与香港政府重视劳工问题,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密切相关。而劳资审裁处作为香港司法机关中审理劳资纠纷的裁判法院,依职能从诉讼层面来协调处理具体劳资关系。现对香港劳资审裁处的相关诉讼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内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完善产生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工资谈判的制度意义与实际功能的背离已经成为事关劳资关系和谐的根本问题。面对日趋紧张的劳资关系,中国的工资谈判制度应从制度意义回归功能意义,这就需要加强制度的改进。就现阶段而言,制度改进的重点应放在国家主导下的"制度救济",但就长远的趋势而言,我国工资谈判制度改进方向应为:建构与国情特征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调整范式,建立和完善与国情特征相适应的工资谈判制度,赋予工人(工会)在工资谈判中适度行使压力机制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当今在奉行自由经济的香港地区,工商业秩序稳定,劳资关系相对和谐,这与香港政府重视劳工问题,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密切相关.而劳资审裁处作为香港司法机关中审理劳资纠纷的裁判法院,依职能从诉讼层面来协调处理具体劳资关系.现对香港劳资审裁处的相关诉讼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内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完善产生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和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现阶段却存在“强资本”与“弱劳动”导致的劳动关系扭曲。“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必须弱化劳动力过剩的程度,加强劳动者的组织建设,强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构建企业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5.
劳动过程理论视角下的劳资关系研究是当代劳资关系研究的三大流派之一,从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问世以来,劳动过程理论及其内嵌的劳资关系研究已有众多学者的作品问世,它们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发展了劳动过程理论,而嵌入其中的劳资关系研究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景观。理论的演进伴随实践的发展,其解释力也逐渐增强,劳动过程理论视角下的劳资关系研究为解释当代的弹性劳资关系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以来,对社会建设和民生的关注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更强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近年来,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劳资关系紧张以及媒体报道的劳动者跳楼自杀事件频发,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话题更加沉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也显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17.
鲍卫东 《全国商情》2010,(15):106-110
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劳资政策所体现的劳资关系说明了如下八点:1.劳资关系的形成要遵循经济运动规律,建立一个人为而脱离现实的社会总不如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所致的社会要成功;2.“劳资两利”政策遵循了经济运动规律而取得经济建设成功;3.公权不能偏袒劳资中的任何一方,否则劳资关系失去平衡,并失去社会公平,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或倒退;4.历史的惯性使得工会总是在进入角色的边沿徘徊,需要理清工会与党、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定位各自的社会作用,其结果将形成巨大的社会动力;5.大政府小社会在非特殊时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将遏制全社会效率的提高,并使得公权力滥用;6.建立法治社会首先是法制的公平和代表性,其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度;7.法律不是统治者的工具,其是对社会的规范和服务公民的,公权力由公民赋予;8.劳资关系的协调发展依赖国家劳动法律及法规和劳资契约的形成和完善,建立、完善和良性运行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营企业遵循"股东至上"的企业治理逻辑,忽视企业职工的利益,从而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制度环境下,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实现共同治理,是维护职工权利、建立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日渐增多,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就业方面贡献突出,但外商投资企业中之劳动关系却令人担忧,劳资地位不对等,劳动者权益受侵害情况严重。因此应理顺三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使其和谐有序,并使劳资博弈实现公平正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的长远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繁荣稳定。目前有必要提出相关建议,以改观当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劳资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企业用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平衡劳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然而,对河南省X市的调查证实,企业仍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支付加班费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及政府部门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为此,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树立正确的成本意识、劳动监管部门增强执法主动性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