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惠 《现代金融》2012,(12):34-35
近年来,银行业服务与收费成为社会公众的舆情焦点,客户与银行的纷争相继被媒体曝光,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规范性经营的明查暗访,内外部金融案件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一度将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和企业形象推至了风口浪尖,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预防和化解声誉风险已成为银行加强形象和品牌建设、全面风险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形形色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井喷”,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共有8588款银行理财产品面世,募集资金规模达8.51万亿元。预期收益率节节攀升,投资者抢购潮涌现,然而与此同时,银行在销售说明、风险提示、收益实现等方面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也逐渐暴露,例如局部披露、表述模糊、时间滞后、弱化风险等,对投资者的权益以及银行声誉构成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提升信息披露机制的规范性,增强理财产品市场的透明度,不仅是银行控制风险的基本保障,也是投资者利益得以保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郑莉莉 《金融博览》2014,(13):55-56
今年3月,江苏射阳农商行部分网点突发储户集中取款事件.曾经一度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经查事因是一则谣言,但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业的社会公众形象.给银行声誉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所以,着力提高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应对水平,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确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目标。1. 维 护外资银行稳健。稳健含有安全、稳定之义, 是外资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也理应成 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刻意追求的核心目标。 外资银行稳健经营有助于维护整个银行体系 的安全与稳定,并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 人的利益。2. 维护公众利益,尤其是存款人和 投资者利益。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 在信息取得、资金规模、经济地位等各方面相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处于弱者地位。对金融业 社会弱者利益的特殊保护,随着消费者保护  相似文献   

5.
肖芳  吴迪 《现代金融》2010,(6):13-14
对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商业银行来说,社会形象和声誉就是生命。如果风险频繁发生,甚至发生案件。被媒体曝光,不仅会对银行的市场信誉和社会声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势必会动摇员丁对改革发展的信心.甚至会影响到银行业务经营的正常开展。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对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群 《海南金融》2010,(2):65-68
本文基于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的视角分析了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问题,从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业务运营监管以及市场退出监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对被监管者行为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即拥有良好声誉的监管者在准入监管中审核要更加严格.以保证获得准入资格的银行最优;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管,按照制度办事,代表政府实行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查获银行的不规范行为,银行为了维持和增强来自监管者的“声誉溢出”,加强自身的声誉建设,也自觉减少采取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动机:在市场退出监管中,监管者出于声誉维护而避免了救助不足和救助过度行为,避免了过高的救助成本和社会财富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声誉管理是对商业银行声誉的创建、维护和发扬,是商业银行以科学决策为核心,通过多种手段建立并维持与社会公众信任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声誉管理包括声誉的创建、维护、巩固、扩张、挽救、修复等环节。2009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指出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流程之中。本文试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研究》2009,(1):33-37
信息披露.也称公示、公开披露.是指为保障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将其自身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等信息和资料向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情况。目前.农行已由一家国有独资银行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还将成为公众持股的上市银行,必须按照新的要求和规定开展信息披露工作。本文通过对信息披露有关制度、法规的研究.分析了农行信息披露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信息披露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异常火爆,使其成为各行稳定存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业务。然而,投资者对收益的过高预期,银行出于竞争压力用高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的做法,为双方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如今,随着不少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伤心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议论。  相似文献   

10.
农行的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农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亏损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导致不良声誉的出现,致使存款人、投资者和银行监管机构对其失去信心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公众或媒体的负面声誉评价对银行收益和资产产生的现实及可预见的影响,使社会评价降低,对农行造成声誉危险和经营损失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人员多、机构广、链条长等特点使得一般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风险和损失,这些负面事件对上市银行往往造成困扰,损害投资者对银行的印象并造成股价大幅波动,形成投资者关系管理危机。本文通过对这种危机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研究,结合上市银行自身特点的复杂性,提出了根据危机发生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进行危机管理的各种做法。  相似文献   

12.
何五星 《南方金融》2012,(7):23-27,86
本文首先指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是一种常态风险和演进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然后直面现实,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着银行自身、监管评估机构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最后,从实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加强声誉文化建设、健全预警机制和监测流程、完善应急处置和后评价机制、抓住落实管理的基本点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给中小投资者更多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见》对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了相当的关注。这体现了政府对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也体现了对投资者利益特别是对社会公众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护将成为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进程中 ,社会公众投资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 ,在股权分置等制度缺陷下 ,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往往最容易受到侵害。而持续地侵害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就可能打击公众投资者的信心 ,导致公众投资者的离场 ,进而使得资本市场功能萎缩。实际上 ,这…  相似文献   

14.
刘颖 《财政监督》2013,(12):49-51
企业重要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曝光、审计失败的典型案例,都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权成性大打折扣.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和标准来审视注册会计师行业.由此审计声誉被大家所重视起来。审计声誉作为社会公众能够看到的一种职业声誉,是审计质量和审计能力的一种标示。同时审计声誉也是维持审计市场秩序的一种机制。其成本比法律成本更低,能有效抑制审计行业的舞弊等有损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审计行业的公信度,进一步规范审计市场和证券市场。本文探讨了我国审计声誉失效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立有效的审计声誉机制.  相似文献   

15.
韩燕 《现代金融》2010,(4):22-22
银行形象是指银行的各种表现和特征在客户心目中的反映。因为人们对事物形成的不同印象会对其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塑造良好的形象必然会增强银行的综合实力。银行形象建设应该内外兼修,围绕“五有银行”展开,即:有良好的视觉形象、有优质的服务水平、有创新的金融产品、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有严密的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天然的“股权分置”现象,在许多方面制约了对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2004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年1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规定赋予了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发言权和表决权,标志着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经社会公众股股东表决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声誉视角下的商业银行风险评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璐 《上海金融》2004,(11):34-37
本文回顾了声誉理论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指出声誉机制对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的审慎经营提供了一种激励,分析了银行声誉减轻银行违规动机的作用,提出银行风险评级是一种重要的声誉机制,可以促进银行自律和自发降低金融风险。我国监管当局应结合银行业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业现实经营状况,充分借鉴CAMELS评级等较为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其他国家银行风险评级经验,对现有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银行风险评级系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银行员工“买卖客户银行卡信息”、“泄漏客户信息”的媒体报道增多,严重损害了银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自身声誉。由于银行内部存储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一旦因信息泄漏引发案件,势必造成较广的不良影响和较大的损失。因此,如何保护客户银行卡信息已成为银行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机构投资者股权对银行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机构投资者对银行进行投资时,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其中,QFII、证券公司、社保和保险基金都能影响银行的公司治理,促进其综合业绩的提高;证券投资基金和企业不能对这两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在选择银行股时,证券投资基金注重银行过去综合业绩的表现,企业、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注重银行过去市场价值的增长,QFII和证券公司同时考虑了这两个方面.实行银行股权全流通,放松时机构投资者的管制,改革证券交易方面的税收制度,培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有利于发挥机构投资者对银行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底.中国银监会发布《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明确允许条件好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而中国银监会领导则多次呼吁要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投资者.一石激起下层浪.上海银行宣称有望在宁波设立第一家分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济南市商业银行则获准分别引入加拿大丰业银行、澳洲联邦银行参股.成为国内首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城市商业银行;杭州、武汉、大连、哈尔滨等也在商谈之中,威海商业银行已在济南设立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