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认定事实错误的案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有错必纠原则,应当提起再审程序,而按照一事不再理原则却不应当提起再审程序。面对一事不再理原则与审判监督程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需要重新审视两者的内涵。用公正和人权的价值理念,协调两者的关系,重新构建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请理由。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复追诉的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机制却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甚至也没有关于重复追诉的法定理论界定。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重复追诉的理念基础选择的分析,提出我国应当借鉴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弥补我国在一事不再理原则上的空白,实现与世界刑事诉讼法价值的接轨,即不仅实现整个诉讼程序的公正,还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各项宪法性权利,也就是加强人权的保障。同时,在将大陆法系一事不再理原则明确地适用我国后,提出了另一与一事不再理原则建构密切相关的制裁措施,即程序性制裁措施,以期通过宏观分析实现《刑事诉讼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妍琼 《企业导报》2009,(10):147-147
对既判力问题的讨论更多的是处于纯理论层面的探讨,未能与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以及民事审判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致使关于既判力理论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滞后于法律实务。  相似文献   

4.
侯瑞元 《企业导报》2009,(10):148-148
在对既判力主观范围理论与内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仅从既判力主观范围之角度分析其对我国民事立法与司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证据不足无罪判决对于控审职能的分离、诉讼效率的提高和人权保障来说意义重大。但我国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变更程序不能达到国际上普遍遵循的"一事不再理原则"要求,表现在发现新证据、事实时可以重复追诉、审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修正,从而更好地发挥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事不再罚原则作为我国行政处罚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学界达成共识。但是对于"一事不再罚"含义的理解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见解,甚至对其含义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实践中由于对"一事"的理解存在偏差,执法机关无法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以及相互的职权关系,由此会发生相互推诿或者争夺执法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明确"一事"的含义不仅对理论研究有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出现违法行政的错误处罚行为。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认为既判力扩张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认定标准,认为第三人不属于既判力主观范围之当事人,既判力扩张之第三人仅限于具有准当事人地位之第三人.但判决既判力扩张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结果而非标准.  相似文献   

8.
叶宇昆 《企业导报》2012,(9):161-163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审级制度之外的一种独立的诉讼制度,其价值目标在于纠正错误的生效裁决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司法公正。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着重对民事再审程序进行了修订,对于解决申诉难、再审申请难的问题有所突破,但仍然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过多、再审程序的发动没有次数限制、规范的"再审之诉"尚未建立等。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和完善进行探讨:建立规范的"再审之诉"、废除法院的再审启动权、限制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权和限制启动再审程序的期限和次数。  相似文献   

9.
刘倩 《企业导报》2009,(10):145-145
民事诉讼中的纠纷是限于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相对性解决,但依据这种相对性的原则有些问题却难以解决,即既判力在主体的范围上会因实践的要求发生扩张,在这些情形下如果还要继续坚持既判力的相对性,就难免与实务发生较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2003年第1期刊登了《如何理解“一事不再罚”的原则》一文,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提出如下观点:当行政执法机关发现所办案件处罚偏轻或是偏重时,根据一事不再罚原则,不得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第二次处罚;当行政执法机关因办理案件存在程序、适用法律、认定事实等方面的错  相似文献   

11.
田野 《经营者》2015,(3):97-100
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判文写作上也相类,但学界对元稹的判文及其蕴含的法律思想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取元稹传世判文18篇,厘清其内容,提炼其主旨。元稹青年时代的法律思想包括:法有明文规定时严格执法,法无规定时对文化发展和个人生活领域较为宽容;重视罪过形式;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元稹判文的特征包括:理论基础不限于儒家思想;判题设定更多体现政策主张;文风平实和注重说理。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处罚中"事数认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限制国家行政处罚权最重要的原则,起源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的"双重处罚禁止",后来被德国<基本法>(第103条第3款)和日本<宪法>(第39条)所继受.这些国家适用此原则均是先在刑法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行政法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表明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已经正式确立了"一事不再罚"原则,为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介绍“一事不再罚”原则的三个分歧问题,对比“一事不再罚”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差异,进而提出“一事不再罚”原则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事”认定方法,并对当前工商执法过程中出现适用“法条竞合”、“想象竞合”、“牵连行为”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场审理是我厅去年地债审计期间就开始试行的审理程序,这一审理程序是对现行审理程序的一种补充,将过去的事后审理转变为事中、事后两个阶段,这一审理程序能够更好地加强对审计实施过程和结果的控制。下面,笔者浅谈一下对现场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刘莉 《中外企业家》2016,(6):158-159
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争议较多的一个程序,它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案对民事再审事由作出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对程序性再审事由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奉行程序公正的立法理念,向构建再审之诉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有效解决当事人反映突出的"申请再审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于同案被告人而言,由于存在利益上的关联以及我国未确立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因而不具有证人资格,不能成为反对其他同案犯的证人.但是,对于某些无法取得其他证据或比较隐蔽的重大案件,鉴于对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统一的考虑,有必要在一定条件下赋予同案被告人证人资格,以尽可能实现对实体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治理"小金库",纪检和组织部门要做好三件事:对拟提拔对象依法理财情况进行评价,将依法理财和财经法规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培训计划,推行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职责履行情况开展事中监督;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做好三件事:严格预算的编制、调整、追加和执行管理,弱化主管部门对财政资金二次分配的自由裁量权,全面推进省市县三级部门预决算公开和涉及民生、"三农"等重点项目的预算公开,最终实现以"理"促"治",以"理"代"治",以期达到根治"小金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行政执法是质监系统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履行综合管理和安全监察的坚强后盾,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将会促进质监事业的长足发展。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不少执法人员在办案时对《行政处罚法》的“一事不再罚”原则有着不同的理解,对这一原则的理解正确与否将直接  相似文献   

19.
模糊聚类、判优与识别是模糊分析理论的基础;以模糊聚类为核心,建立模糊聚类、判优与识别的统一理论。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通过多指标把样本划分为若干类;判优,我们通过—统计量可以确定最优的分类;最后,用择近原则对新的样品识别,归类。文中以全国各地运输、邮电通信业就业人数分布为例来说明其应用。这种方法同样可用于各行各业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归类。  相似文献   

20.
"五花判事"只是唐初行政公文制度中的一种办事程序和方式,但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这样历史上传颂的升平局面,由此可见一斑。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人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