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通货紧缩限制了消费需求纵观1998年经济形势,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我国目前已陷入通货紧缩状态之中,其典型特征是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边际收益下降,与此对立,则是储蓄的相对过剩。储蓄大于投资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产品过剩、开工不足和物价下跌;在金融领域则是全面的螺旋式紧缩,同时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降,实际利率在不断提高。在通货紧缩状态下,许多企业微利或亏损,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下岗职工增多,失业人员增加,在农村,因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停止甚至下降。在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支出也减少,经济发展就…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格局的变化,零售业的城市市场空间日趋缩小,零售厂商应当把销售触角伸向蕴藏着巨大潜力的农村市场。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改进营销策略,完善销售网络体系,以适应农村复杂的消费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实现真正的“双赢”。一、针对农村市场需求特点,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过去几年,在城市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下,许多企业纷纷把投资转向农村,但大部分是将城市过剩或淘汰的产品直接延伸到农村,而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低,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不同于城市居民,导致企…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国内经济增速趋缓、通胀压力加剧的严峻局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之路。其重点则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为此应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发挥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新型的农村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等措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安徽省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导致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数据分析了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了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对策。1、加大农民的社会福利保障,提高农民收入;2、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3、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4、政府要实行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平等享有公共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也是增加农民消费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孟春  王召 《浙江经济》2006,(1):14-15
2006年需要防止产能全面过剩的出现,保持投资和消费的合理比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合理引导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合理用好外汇储备。[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正> 去年,虽然受到非典事件的冲击,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呈现投资增长率高消费增长偏低的新特点。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投资率过高而消费过低必然导致经济失衡加剧。如果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没有完全启动,投资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产品很可能变成新的产品过剩,导致更严重、更持续的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社科院郑克中先生日前撰文认为我国当前市场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不敢消费。我国当前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产品表面的相对过剩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想消费,也不是无钱消费,而是不敢消费。老百姓戏称现在面临着“新三座大山”,即住房、医疗和孩子教育。  相似文献   

8.
农村市场为何启而不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市场无疑是全国大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启动对城市工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使人记忆犹新。时至90年代末期的今天,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剩经济、买方市场全面出现。在城市、农村、出口三大市场主体中,城市经过80年代中期排浪式的消费,以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老三件"为代表的家用电器已接近饱和,而作为下一群消费目标的小轿车、私人住宅、家用电脑等,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还有待时日;出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探讨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土地换取城市社会保障"的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城农民实行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迁移、登记制度;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产品的相对过剩代替了广泛的产品短缺.于是,有人认为,中国已告别短缺时代而进入了买方市场的时代,或中国经济已成为过剩经济.作者对这种观点持保留态度,并且认为买方市场或过剩只是经济运行的现象,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它不应是对经济形态的描述,也不应成为某一个时代的象征.毫无疑问,当前中国许多产品的市场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这是在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消费层次不高,尚存7000万城乡贫困人口的情况下的过剩,是典型的相对过剩,是低收入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收入型的相对过剩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1.
《浙江工商》2008,(3):33-34
中国在解决由于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通货紧缩难题时,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的能量不可小视。启动农村消费,特别是落后于城市的家电产品消费任重而道远。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要搞一场新农村运动。  相似文献   

12.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终于告别了短缺常态,迎来了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过剩经济"时代.这种过剩不仅表现为生产能力的过剩,出现产品大量积压,而且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过剩,出现失业、下岗人数增多和资金大量闲置,于是启动经济、刺激消费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指向.与此同时,就在经济领域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在道德领域同样呈现出一种新景观--道德有效需求不足.  相似文献   

13.
李芙蓉 《特区经济》2011,(5):176-178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本文从通过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实施相对成功的美国经验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其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的可借鉴之处,并提出了我国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产品过剩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大力发展银行消费信贷应是扭转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自1997年起开始启动消费信贷,但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其对国内消费需求拉动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尚未确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的指导方针目前国家在处理国内供需失衡、产品过剩问题方面,着重点是放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而对于拉动消费需求的重在微观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日前说,产能过剩当中的宏观调控问题,将是我们未来几年一个很重要的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任务。但是,唐旭同时又提到,要正确看待物价形势:城市的消费价格还是有上扬的冲动,存在一些放开物价的空间,比如公共产品、水、电、气,服务价格等等,还有上涨的空间,他认为,这对宏观经济调控来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6.
生产空间、消费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等各种空间已经成为当代资本增殖的主要手段.面对产能过剩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挑战,消费空间更是备受青睐,成为各国资本抢占的主要场域.量上增加消费总量,质上开拓新型消费空间,横向上容纳更多的消费主体,纵向上丰富自身的产品结构,是各国开拓消费空间的基本路径.消费量的增加与消费品质的开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消费主体增加与消费对象延伸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分别从消费空间的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上共同推动消费空间的生产与扩张,任何单向度的扩张只能以消费空间萎缩、扩张停滞为终点,不可能打造出消费空间动态的无限扩张局面.  相似文献   

17.
亢晓枫 《特区经济》2006,(3):149-151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又取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许多制约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消费必然快速增长。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有效措施,积极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也得到了拓宽,但总体上说,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仍占农民收入的50%左右,去年人均收入约为2200元,是城市人均收入的40%左右,增长速度也是城市的一半。因此,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增加消费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消费信贷又叫消费贷款,指的是金融机构为消费者个人能够购买商品或获得劳务服务而向其提供的信用贷款。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水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在目前国内产品积压过剩、出口产品外销受阻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和引导消费,可以扩大国内有效需...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核算多从货币口径度量。借鉴经济剩余的思想,经济系统流动性过剩是流动性资产补偿预期消费和风险的剩余。通过1990-2014年年度数据核算我国流动性过剩情况:微观流动性长期过剩,宏观流动性过剩或短缺依次出现。通过对流动性增长率和流动性过剩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流动性适度过剩或紧缩对经济持续增长和改善消费环境并无害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