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地位特殊,它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乃至当代哲学的发展。本文就这种关联对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生论     
根据对立统一法则,在讨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统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辩证唯生论的哲学观点,并探讨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的基本矛盾,以澄清哲学的理论问题,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般均衡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神话。通过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比分析,证明一般均衡论具有唯心主义性质。这种错误理论对我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产生了较大危害。对一般均衡论的唯心主义性质缺乏认识,是由于我们缺少唯物主义的观点引起的,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8,(1)
众所周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从未停止,尽管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而且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研究中,关于列宁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的研究不够丰富。马克思哲学的基石是实践观,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要有全面正确地认识,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6.
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并非是波斯纳等西方法经济学者的专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多部著作中早就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法经济学思想。与西方法经济学相比,马恩法经济学思想虽也关注法律效率,但它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内核,运用整体主义方法论来探讨人类社会法律制度的整体变迁,较为宏观抽象。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开创了法经济分析的唯物主义先河,而且还为西方法经济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们两人堪称法经济学的伟大先驱。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精髓,则是“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所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中,他们吸收了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和发表著作,同不良思想作斗争。刚开始他们是唯心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些宗教、哲学、私有制问题有深刻认识后,他们同时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不平衡发展思想是对列宁不平衡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产物,是对“左”倾错误深刻批判的产物;毛泽东不平衡发展思想包括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波浪式前进、夺取全国胜利等系统观点;毛泽东不平衡发展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通向胜利的新道路,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主要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它们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我们只有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而且将自己的经济史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唯物史观与史观既是方法论基础,又是基本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且实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常幸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06-208
立足于生产方式制约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人权的历史性、发展性、具体性及阶级性特征;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权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3.
先进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做了新的概括,全面具体地规定了党的先进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精神条件和灵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最高标准和宗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伦理主要包括:“义利结合,以义取利”的谋利原则;诚实守信,遵守契约的经营原则;遵纪守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利益需求、又不对后人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准则;竞争当中谋求合作,在竞争与合作当中实现自身利益的互利准则。  相似文献   

15.
钢花  吴俊 《生产力研究》2013,(3):1-6,20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模式"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卓越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中国改革的经验和理论总结,不仅证明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premise that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unreserved accept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ence, Marxism is the belief that a new production mode will arise and take the place of capitalism after its suppression. From this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new production mode to rise from the ashes of capitalism is not the Soviet-type central planning model, but a system of democratically managed firms. If socialism is equated with worker control of firms, it is contended, Marxism will become more viable than ever, although it will need to be approached from a different viewpoint.  相似文献   

17.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国内经济发展条件变化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线之所以要由经济结构调整转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原因主要在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面临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制度和观念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深化改革、维持稳定与方式转变的关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全面深入接轨上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静如 《江南论坛》2003,(9):15-16,3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嘉兴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省提出接轨上海战略以来,全市的接轨上海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接轨领域,还是在接轨规模、层次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上海“龙头”的昂起,嘉兴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高水平的对接转变,从靠近上海向全面融入上海转变。  相似文献   

19.
杨耕 《开放时代》2001,(3):15-18
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企图在科学之上再建构一种关于整个 世界“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的确是“多余”的,其实质只能是“形而 上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复辟”,或者说是“对哲学的本质要求过 多”。 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不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意义上的思维方法,而是指传统的哲学形态,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这种哲学形态力图从一种永恒不变的“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和行为。从起源上看,“形而上学”形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形而上学”就…  相似文献   

20.
Materialism, both as a vision of the good life and as a cosmological basis underlying epistemology and modern science, drives humanity's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dominant thrust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been simply to shift to a longer slower materialism. Understanding how materialism creates ou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limits our vision of the good life is a necessary step toward creating a different future.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of coevolution between knowledge, technology, social organization, values, and nature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cosm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framing which both gives us perspective on materialism and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vision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