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与民争利的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全国舆论反响激烈。由于商办川汉铁路有限公司的股本以“租股”为大宗,四川广大人民群众都与该路有经济联系,在商人和士绅的领导下,川人组建保路同志会,掀起抗争路权的汹涌浪潮。数十万武装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清政府从湖北调军入川镇压,导致湖北军力空虚。  相似文献   

2.
品味罗泉井     
读中国近代史,了解四川保路运动始末,便晓得“罗泉井会议”。川中古镇罗泉即由此声闻天下。镇上福音堂议定的保路武装斗争,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 1911年,四川保路同志会请愿反对清政府出卖民办川汉、粤汉铁路主权给外国列强,遭四川总督府疯狂镇压。同盟会员龙鸣剑与加入同盟会的哥老会首领商议召集省内哥老会首领于8月4日在罗泉井召开“攒堂大会”,实际上是一次商讨武装起义对付清政府的军事会议。按议定,在赵尔丰残杀请愿群众制造成都血案的第二天(9月8日)便以成都为中心点燃了全川保  相似文献   

3.
李刚 《中国报道》2010,(1):110-110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上谕”基本顺应当时世界潮流,但经济纠纷很快诱发政治冲突,如何应对“保路运动”连锁危机,是历史留给风雨帝国的最后一次机会。1895-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近5000公里(约占近代兴建铁路总长的40%),但主要依靠外资修筑的就逾80%,作为交换,清政府不得不把诸多权益让渡给借款机构。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之前,就有部分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清政府就开始同西方进行接触和交流。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对西方的"船坚炮利"有更深一步的认识,难以抵挡西方的入侵,因此中西的交流之门被迫打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虽然清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对"西学"有所限制,但是交流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固步自封只能使自身发展更加局限,积极迎纳才有可能在发展的大洪流中持帆远航。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融会的过程,是一个中西碰撞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00年前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使以"自强"和"中兴"相标榜的清政府败于向被视为"蕞尔岛国"的日本之手。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耻辱:根据日本强加给清政府的《马关条约》的规定,中国不仅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还要支付给日本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再加上后来的赎辽费3000万两和日军在威海的守军费150万两,总数为23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人们不仅要问,堂堂华夏缘何被东方的小国所打败?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近代化运动,这就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清政  相似文献   

6.
正在"鲁南会战"的关键时刻,国民党第二绥靖区第四十六军军长突然失踪,部队群龙无首,秩序混乱。敌七十三军刚出莱芜城,便被没有了指挥官、各自为战的第四十六军冲乱。敌军长临阵失踪,正是华东野战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策反。  相似文献   

7.
富礼善富礼善(?——1801)清达斡尔鄂济氏,隶黑龙江正黄旗。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尼泊尔)勾结西藏大农奴主武装侵入西藏。乾隆五十七年(1892),清政府派大将军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富礼善以花翎副总管随军出征。将廓尔喀入侵者赶出西藏。还军后因功补总管。嘉庆二年(1797),富礼善随  相似文献   

8.
行动者网络理论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构建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将要素流动和网络化互动形态纳入分析范畴。本文在总结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用其分析了"军埔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厘清了各行动者要素之间的角色、利益诉求与转译过程,得出了"军埔模式"是一种内生式发展模式;行业协会在"军埔模式"形成中扮演了矛盾化解的"中间人"、政策传递"喇叭手"、交流合作的"搭台人"角色;政府是该模式形成的关键行动者的结论,并对政府在"军埔模式"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出人意料,日本初尝战争甜头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迫使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获得巨大的战争利益。日本不仅取得朝鲜的控制权,夺取台湾和澎湖列岛,获赔白银2.3亿两(含3000万"赎辽费")白银,以及新开通商口岸等,还夺得价值1亿多两白银的战利品。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需在三年内还清战争赔款。如此一来,清政府平均每年需付近8000万两赔款,数额相当于当时清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末期实行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引发了各地的保路运动,最终成了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导致了清朝的瓦解,从公共突发事件的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试图发掘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