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化石碳等等常规能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和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之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产”、“低碳发展”等一系列“低碳”概念应运而生.当前“低碳”概念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力市场自然也不会例外,而所谓的低碳电力市场指的就是电力市场在以往的传统增长模式之上,充分利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本文就针对低碳电力市场的设计与政策作出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促使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又极大程度的推动了金融创新.其中,碳金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的产物.本文探讨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新理念、构建碳交易市场、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碳市场在给企业节能减碳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企业低碳转型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本文介绍了碳市场的形成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以此为背景,重点关注碳市场中的参与企业,将市场参与主体分为控排企业、服务于碳市场的中介机构、投资者三类,并分析了各类参与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碳市场对宏观整体以及这三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重点针对控排企业,从变碳市场压力为动力、企业内部硬性设施改革、企业管理层面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企业的低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总被引:89,自引:3,他引:89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揭示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说明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低碳消费.并阐述了低碳城市在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曹丽 《乡镇企业科技》2013,(24):159-160
近年来,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生态省"建设初具规模,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大力开发,各地市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三大产业在低碳技术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依然存在诸如:政策更新较为迟缓、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亟需提高、能源结构相对单一、碳市场没有得到足够力度的开发等问题,所以山东省要尽快出台低碳发展战略及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研发清洁能源、可循环、可再生资源来突破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应该包括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执行与控制系统以及业绩评价与反馈系统.推进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需要完善理论、标准以及政策体系,完善碳市场、低碳技术与信息技术,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培养低碳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3,(16):174-175
本文从我省低碳物流产业碳金融支持的问题入手,试图寻找低碳物流和低碳金融的契合点,为我省低碳物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推行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构建碳金融体系;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9.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碳金融应运而生。银行业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环节,碳金融的发展也为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我国银行业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全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直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建设、发展碳金融业务为商业银行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新的主要方向,但由于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和困难同时存在,因此,深入研究碳金融问题,有利于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清志  朱辉 《价值工程》2011,30(19):1-2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榜首,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全球环境合作的需要。文章首先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选择。海洋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碳汇能力,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上海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旅游和港口贸易城市,理应担负起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本文拟从上海海洋开发利用出发,分析低碳视角下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初步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碳概念下的国土规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19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评价为基础,探讨了今后国土规划领域在低碳理念下合理组织国土开发利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出并阐述了城市低碳交通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状况,分析表明: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总量增加迅速,公共交通是各类机动交通工具中碳排放强度最低的,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面临着公共交通发展速度滞后、居民出行结构的非机动化程度大幅降低、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节能减排意识淡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与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不相适应等主要问题。基于现状分析,提出了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三大战略方向和五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政策评估: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惠冰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74-80,101
面对全球变暖的客观现实,各国均已将城市低碳发展列入了国家战略议程.中国作为负责的大国,面对国内国际环境,也积极参与全球碳减排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但是当前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政策却存在着政策价值偏离、政策执行功利化、政策结构单一、政策评估不足等方面的误区,分析城市低碳发展政策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于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张珏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148-150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研究得出低碳城市的内涵,提出建设低碳城市不等同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在低碳城市建设推动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风险分析基础上,提出理性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将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任务,遵循城市功能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发展城市工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完善规划指标体系,推行规划环评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研究推广节能技术,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推进体制创新,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转变和优化城市政府职能,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目前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低碳城市建设要规划先行,通过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把握一个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本文就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定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等作了论述,以期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低碳城市建设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由于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局限,低碳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效果并不理想.项目管理作为战略执行的方法体系,能够实现资源集约化开发与利用,提供低碳城市建设的驱动力.低碳城市建设可视作一个复杂项目,本文应用项目管理方法构...  相似文献   

20.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低碳经济和低碳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物流领域产生了低碳物流的概念。针对我国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输在碳排放中排在前列,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的影响随经济的发展而加剧,因此,需要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物流。文中从低碳物流的概念和必要性着手,介绍了国内外低碳物流的措施和手段,结合物流活动的具体环节,给出基础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低碳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