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两方面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面对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的现实,我们的任务极其艰巨.而在当前,我们必须尽快在思想观念、社会发展观、生活方式以及科技观上实现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在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诗歌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诗歌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有着共同的体现,通过对这两种不同地域文化中共同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和谐共生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文章以黄姚古镇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点,探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发展中,文化力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巨大渗透力和凝聚力,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厚重的文化做底蕴.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概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其次在科技视角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并指出不和谐的根源,最后指出科技的作用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发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孙秀华 《改革与开放》2012,(14):195-196
玉溪文化的固有特质,为玉溪“文化和市”战略运用玉溪文化进行更深层次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先进性、民族性、本土性、大众性、时代性和包容性特质的玉溪文化能够立足玉溪,面向外界,展现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且在对内方面进一步促进和谐发展,对外方面更加增进和睦相处,使玉溪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9.
徐晶钰  盛筠  王新 《中国经贸》2011,(10):105-106
城市“生态文化”是协调解决人与自然问题而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城市文化生态发展包括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建设。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科技生产力的发达,其生态建设、历史文化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杭州西湖的生态文化发展为例,具体阐述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在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应当是农村与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农村与农业经济活动的需求增长与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适  相似文献   

11.
2月20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200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围绕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精神,深入阐述了要大力弘扬科学的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全国科技界要结合科技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对社会的科技、经济以及自然界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其中在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基本要素而言,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社会生活诸多问题的解决,法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开始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及起源的叙述,得出中国的管理历史比之西方的管理历史要长许多,并且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得出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融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采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企业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观相契合.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相处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步进行;坚持"人类尺度"的生态原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相契合.其契合点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层面上、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生态文化层面上和生态政治层面上.通过分析两者的契合之处,可以有利于我们树立生态保护价值观念,更好地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则以环境道德原则体系为伦理诉求.当代环境伦理理论存在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二元对立,必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而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解决,因而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深层根据.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兴起推动着科技观的理论变革,促使着生态科技观的形成。尽管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和解决中,对科技的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毋庸置疑的是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生态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速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为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武传刚 《魅力中国》2010,(3):367-367
科技创新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和谐社会运行的巨大动力。科技创新增强社会的物质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推动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红玲 《北方经济》2006,(15):36-37
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和谐社会概念呼之欲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提倡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和谐是社会的元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我国古代道家所倡导的"清心寡欲""小国寡民"的超然和谐观具有抑制生产的不利因素,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调节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提倡社会公平,抑制腐败,建立整个社会高尚的文化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能源节约型工业,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