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文的“新解法”从总体上看还是坚持马克思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维护劳动价值论的。然而作者由于否定生产妄素需要转形而没能够抓住转形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新解法”模型中间接地引进两个不变性假定,曲解了转形问题求解的实质,因而他所构思的“新解法”并没有准确地表述马克思的转形思想,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转形问题。  相似文献   

2.
转形问题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严谨的数学方程组形式证明了马克思的转形理论,即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这两个等式同时成立、是完全正确的。在此基础上,对丁堡骏先生的《转形问题研究》作了一些商榷,并对鲍特凯维兹以来的西方经济学家用数学方程组形式否证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指出西方经济学家所谓马克思转形理论有缺陷的说法纯粹是一种虚构和臆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提出的转形解法也是各有千秋。然而,我们认为丁堡骏解法更符合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本意,更具有科学性。丁堡骏教授在构建简单的马克思价值转形模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扩大的马克思价值转形模型。其对转形起点、转形投入和不变性方程等关键问题的把握上是十分准确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我特此向广大读者介绍丁堡骏解法。  相似文献   

4.
百年价值转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价值转形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1907年,鲍特凯维兹开始尝试用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解决价值转形问题。一百年来,很多经济学家采用各种假设条件,构造价值转形模型。这些模型都不能准确反映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思想。本文提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具有几种不同形式,解决了价值转形中的逻辑问题,并提出一个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本文证明,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在价值转形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两部类之间不流动,并分析马克思的"两个等于"的著名论断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相似文献   

5.
论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以鲍特凯维兹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价值转形模型。这些模型都存在很多缺陷,也不能完全反映马克思的思想。本文提出一个可以克服这些缺陷的价值转形模型。价值转形理论要解决的是,从反映商品本质的价值到反映其现象的生产价格的历史演变问题。同时说明,在此过程中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解释”起初作为解决转形问题的新方法而知名,但实际上它对于解决转形问题没有提供任何帮助。转形问题的实质是研究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而“新解释”是直接链接价值与价格,与生产价格没有关系。Foley、Dumenil的“新解释”通过重新定义货币价值后;认为总净产品的价值与价格是相等的,因而其总价值与总价格是定义相等的,而且通过重新定义劳动力价值而得出总利润与总剩余价值也是定义相等的,因此在总净产品的层面上取消了转形问题;Moseley认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不需要转形而彻底取消了转形问题。“新解释”通过重视货币问题而将马克思的理论扩展到实际的市场价格问题,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却没有涉及转形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朱奎 《经济评论》2004,(1):9-17
转形问题被称作“经济学上的世界难题”。本文试图在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基础上来把握其实质 ,在此基础上建立静态转形模型和动态转形模型 ,从历史和逻辑—数学的角度 ,对转形问题作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并对我国学者丁堡骏和白暴力的转形理论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8.
所谓“转形问题”的论争,就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论证方法中所存在的难点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论争。本来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及其论证问题,恩格斯早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并在第三卷序言中作过若干评介。  相似文献   

9.
英国经济学家塞顿的论文<转形问题>在价值转形问题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说明:首先,这篇论文,建立了"价值转形问题"的一般公式,在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上,塞顿的这项工作是具有重要贡献的;其次,这篇论文,将"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从对"不变性公式"的选择转到对"特殊模型"的选择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但是,另一方面,这篇论文认为:"价值转形问题"只能在特殊模型中得到解决,马克思转形理论量的完善性只能在特殊条件下成立,这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冯金华教授的价值转形“伪问题”学说把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限定在两大部类,同时把简单再生产条件引入转形问题研究,全面否定了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从而错误地认为价值转形问题是一个“伪问题”.余斌教授“伪问题”学说从总体上看坚持了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强调劳动价值论在转形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同样把简单再生产条件引入转形问题的研究,对要素投入生产价格和价值差额进行了简单化处理,认为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百年难题是一个“伪问题”.这两种关于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学说虽有不同,但从本质上讲都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转形问题.转形问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丁堡骏的《转形问题研究》一文 ,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转形分析 ,科学地解答了投入要素生产价格化后的转形问题 ,创立了丁氏价值转化模型。岳宏志、朱奎等先后撰文对丁氏模型进行质疑并提出了修正模型。岳、朱模型是受丁氏模型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就其本质方面来讲 ,岳、朱模型就是丁氏模型 ,同时 ,岳、朱模型对丁氏模型的主要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2.
从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发表到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发表的10年,构成关于"转形"问题论争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莱克西斯对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的系统偏离、这种偏离和不同产业中资本有机构成差异之间关系,以及总剩余价值和总利润之间相等等问题的论述;施米特把"转形"问题从一个纯粹的概念转变为一个过程,提出生产价格中"成本+利润"的定价原则等问题的论述;法尔曼对竞争在个别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偏离的作用,对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等问题的论述;斯蒂贝林和沃尔弗把解决"转形"问题的方法蜕变为取消"转形"问题本身的论述等。恩格斯在"转形"问题早期论争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他对这一论争的各种观点的评析,凸显了他在坚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理论贡献。这些对《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绵延一百多年的"转形"问题论争发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转形问题传统解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忽视货币。在古典解法和斯拉法解法终结之后,转形问题研究在近20年来的发展是围绕着“新解释”理论和分期单一体系学派的主线进行的。“新解释”与分期单一体系学派通过重视货币价值(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的倒数)对于马克思价值-价格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思路,通过货币价值直接链接了价值与市场价格。“新解释”和分期单一体系分别在自己的意义上证明了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正确性。但是货币价值的决定却是复杂的,价格由抽象劳动建立起来的方式是复杂的,需要一个可以恰当处理这种复杂性的理论来解释。虽然“新解释”和分期单一体系提出了围绕价值形式、劳动力价值、货币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动态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但是却没有成功地解决它们。  相似文献   

14.
价值转形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从鲍特凯维兹起,几乎所有研究价值转形问题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提出的各种价值转形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固定资本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本文在不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条件下,讨论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提出相应的价值转形模型.证明在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条件下,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与价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完全相同.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不变.本文解答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两个相等"在什么范围内成立,并通过一个例题说明价值转形的计算. 心问题.从鲍特凯维兹起,几乎所有研究价值转形问题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提出的各种价值转形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固定资本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本文在不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条件下,讨论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提出相应的价值转形模型.证明在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务件下,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与价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完全相同.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不变.本文解答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两个相等"在什么范围内成立,并通过一个 题说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57年,英国经济学家塞顿(F·Seton)在《经济研究评论》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价值转化问题》文章,该文对前人关于转形问题的论述进行了评论和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关于转形问题的数学解法,学术界通常将这一解法称为塞顿模型。英国经济学家马克·布劳格认为,塞顿在转化问题上“说  相似文献   

16.
到目前为止,所有以偏离系数为特征的价值转形模型都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作为这些模型的解的偏离系数有可能总是等于1。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合理设置的偏离系数转形模型中,只要假定两个总量相等,即整个社会全部产品的生产价格总量等于价值总量以及平均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则所有的偏离系数都将等于且只能等于1,从而,所有产品的生产价格都必然等于相应的价值。因此,价值转形是一种伪转形,价值转形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技术不变和生产的技术矩阵行列式不等于零的假定条件下可以证明,如果整个经济的平均利润总量与剩余价值总量相等,且生产价格总量与价值总量相等,则每一部门的单位生产价格与相应的单位价值也相等。换句话说,在所给的相当宽松的技术条件下,所谓的价值转形,只能转形为与自己在数量上相等的生产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转形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价值转形问题研究存在对马克思理论逻辑的三大偏误:一是误将全部社会产品划分为三个相互割裂的固定部分;二是误将生产价格与价格混为一谈;三是错把理论手段当作理论目的。本文按照这一理解对转形问题研究的各种流派进行归类、比较及分析,特别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界在转形问题研究中的各种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论,并提出以"一个总量相等,一个比率不变"为特征的解决方案,即转形理论C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转形研究领域中将再生产平衡关系作为基本条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带有鲜明特色的学术倾向性。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学术倾向。再生产平衡条件公式最早是由杜冈引入到转形分析领域中的。鲍特凯维兹在《马克思体系中的价值计算和价格计算》第二篇论文中,以修正马克思《资本论》第三篇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图表的方式,系统地论证了将再生产平衡公式引入转形分析的理论依据。由此形成了转形分析的再生产平衡公式误区。长期以来,这个错误严重地干扰了转形问题研究,致使转形研究偏离了研究剩余价值再分配的正确轨道。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的转形分析,从来就没有涉及过产品的用途问题,更没有所谓的再生产条件是否满足的问题。鲍特凯维兹画蛇添足地为马克思的转形图加上了一个再生产条件。现在事实已经揭穿,该到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价值转形”的对称不变性解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是一个争论百年的难题。本文提出价值转形的一种对称不变性解法。作者构造两种迭代价格算法 ,建立马克思的价值W和生产价格P两套均衡体系 ,求出两总量命题同时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和求解方法。指出在满足这个条件下 ,W、P两体系是一个对称结构 ,可以相互转换保持系统诸总量不变 ,并对马克思五部门转形表成功进行了计算机验证 ,同时还导出其他若干重要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