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于洋 《辽宁经济》2011,(12):50-53
在现代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中,仲裁作为一种独立解决纠纷的方式,日益得到争议双方的认可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机构仲裁相比,临时仲裁以其自主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等优点得到了多数国家的认可,并在立法实践中予以明确。本文从临时仲裁的概念入手,结合我国当前的仲裁实践,对临时仲裁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规范仲裁员制度、保障仲裁裁决的执行和加强仲裁监督三个方面对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临时仲裁是仲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构仲裁而言,这种仲裁形式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等优点,更能满足当事人私权自治的急迫需要。目前我国还不承认临时仲裁制度,对我国仲裁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在海事仲裁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当今国际海事纠纷仲裁,绝大部分采取临时仲裁的形式,与我国仅设机构仲裁形成鲜明对照。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仲裁制度也应与国际惯例或者国际通行规定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高效、可执行性强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临时措施是国际商事仲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6年《示范法》在临时措施发布与执行的规定上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但各种仲裁规则做了很好的尝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在发布主体、发布类型以及适用与执行方面与国际主流理念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4.
贺浩忠 《浙江经济》2005,(11):61-62
与机构仲裁相比,临时仲裁具有灵活性、费用低和速度快的特点。临时仲裁制度不但在许多国家已经实行,而且被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所确认。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上升趋势和新的特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并不适应今日形势之需要,如强制仲裁、仲裁时效模糊,裁、审机构适用法律不统一等缺陷日益突出。因此,对于现行劳动争议中偏离仲裁本质属性,与国际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脱轨,与世界各国通行做法相去甚远的某些缺陷,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成军 《魅力中国》2014,(10):309-309
仲裁作为民商事纠纷的解决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其自主、保密和管辖的确定上。其中,仲裁的保密性是其区别于诉讼的鲜明特点,以不公开审理为主要原则,我国有关仲裁的保密性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我国《仲裁法》第四十条,该条规定了我国仲裁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除外情形即是当事人申请公开的,可以对案件进行公开审理。正是由于仲裁保密性的特点,使得国际上的许多民商事纠纷的当事人都热衷于该纠纷解决方式。但是,我国仲裁的保密性特点没有相关的具体制度和保障措施,为此,仲裁保密性这一特点其实是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7.
郭欢 《魅力中国》2014,(8):331-331
仲裁是一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与诉讼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其经济、高效、灵活、便利等特点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我国1994年《仲裁法》的颁布统一完善了我国的仲裁制度,但随着仲裁事业的发展,该法律已逐步暴露出许多与仲裁实践不相符的地方,尤其在司法对仲裁的监督问题上,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弊病,为完善这一制度。维护仲裁权威。应当删除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8.
体育关系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竞技关系,经济因素的介入使其不断复杂化。竞技体育领域的纠纷不断涌现,能否公正、高效地解决这些纠纷已经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产业是否能健康发展。体育仲裁是解决竞技体育纠纷的最通常的方式,对体育仲裁进行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纠纷的解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笔者将从体育仲裁的概念、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构建体育仲裁制度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以期对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茜 《中国集体经济》2013,(10):104-105
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础,当双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发生争议时,如何认定其效力关系到整个仲裁程序能否启动和顺利推进。然而我国立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于仲裁协议效力认定机构的规定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本文针对其不足,从仲裁委员会,仲裁庭的构成、职能和性质着手,分析仲裁庭理应成为认定机构之一的必要性,并按对仲裁协议效力发生争议的不同时间阶段,分别设置相应的认定机构。  相似文献   

10.
仲裁与诉讼是解决民商事纠纷最为有效的两种方式。在诉讼活动中经常涉及到第三人,而仲裁活动以往一般不涉及第三人。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商业交流的日益加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复杂的经济纠纷,致使众多争议突破了传统的当事人双方的范畴,而出现多方当事人纠纷,即涉及到争议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因此,在我国适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是仲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仲裁作为司法外解决争议的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契约性和司法性的双重性质,决定了法院对仲裁进行司法审查的必要。仲裁的司法审查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以狭义的司法审查即仲裁裁决作出后的司法审查为主要内容。而坚持适度的司法审查原则,对保障仲裁制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一飞 《特区经济》2006,(4):295-296
仲裁协议对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在实务中经常遇到。有关仲裁机构的不明确约定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形成挑战。本文结合实务,基于大量案例,对仲裁协议中经常出现的有关仲裁机构的约定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齐皇 《黑河学刊》2011,(11):17-17,1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争端解决机制重心的仲裁,没有设立常设仲裁机构,仅仅对临时仲裁庭的设立做了规定,这不能不说是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遗憾。建立常设仲裁机构不仅是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商事仲裁制度应用广泛。作为一种诉讼外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曾经被大量应用在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合同中。随着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仲裁因其能更灵活按照当事人的意愿解决纠纷,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商事主体选择作为其解决争议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缺席仲裁     
在仲裁实践中,缺席仲裁是否能够保证实现仲裁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缺席仲裁通常所采用的规则--缺席判决主义和一方辩论判决主义,提出了我国具体该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缺席仲裁的主张,最后部分为结语部分.  相似文献   

16.
当前,贸易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友好仲裁制度因其特点,已成为解决商事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将以我国上海自贸区仲裁规则为研究视角,在分析友好仲裁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自贸区仲裁规则的意义、创新并对其进行评价,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更好推动国际商事友好仲裁制度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严红  张洁 《特区经济》2010,(10):244-246
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决定权分配问题,国际上通行做法是赋予仲裁庭和法院在一定情况下享有决定权。通过对国际上关于该问题三种立法模式的分析,指出我国现有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应采用当事人自由选择的立法模式,同时将该措施的最终决定权赋予法院。  相似文献   

18.
视一裁终局为国际商事仲裁的主要优点并将其绝对化,是我国学术界的普遍观念,而《仲裁法》也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然而,随着国际经济交往规模的扩大,一裁终局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的缺陷逐一显现。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对"一裁终局"绝对存在性和绝对优越性的质疑,指出一裁终局的缺陷,进而提出在一裁终局制度上,我国仲裁法应当区分国内仲裁与国际商事仲裁,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摈弃绝对的一裁终局制度。  相似文献   

19.
卢青峰 《特区经济》2010,(5):252-253
知识产权纠纷是否可以仲裁解决在我国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纠纷可仲裁性的法理基础及现实基础的角度,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进行了论证,以期对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立法和实践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袁红兵 《特区经济》2013,(10):51-52
仲裁机构是顺应解决商事争议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商事纠纷多发性、专业性及私密性等特点,决定了诉讼解决模式无法满足所有商事主体需要;现代司法资源的有限配置也需要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来分流案件。本文选取极具代表性的美国非营利性仲裁机构适用税收政策进行分析,介绍了美国非营利性仲裁机构的免税范围规定、资格认定、关联的私人利益与营利性所得的税收安排以及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在法规体系、税收优惠政策、区别对待及监管机制方面促进我国仲裁机构发展之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