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0月13日宣布,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以表彰他在新贸易理论和新地理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本文以新贸易理论与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与融合为线索,介绍和评价了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和新地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克鲁格曼凭借其对金融危机的独到敏锐性所提出的许多深邃见解,并且简略介绍了他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理论,最后对克鲁格曼的经济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综述兼论我国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此之后,比较优势的思想成为了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把对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创立了要素资源禀赋理论,该理论又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市场竞争不完全、要素密集度转换、产业内贸易和规模经济发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的主要理论有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以及萨克斯、杨小凯等人的内生分工与专业化贸易理论,这些理论被统称为"新贸易理论"。本文旨在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和综述,并由此把握住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并对贸易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给予较为全面的再认识,同时提出广义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经济和贸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因"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方面的贡献而独获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重点通过Krugman模型(Krugman,1979)分析Krugman对新贸易理论的贡献,指出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模型)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4.
以Krugman(1979,1980)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主要分析了规模经济产品的贸易,Krugman(1981)、Helpman和Krugman(1985)建立了融入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本文试图建立融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为此,我们以DS模型为基础建立扩展的模型来分析国际贸易。这一扩展的模型既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也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并且,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外贸战略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从1979年新贸易理论诞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历经了新经济地理、贸易与新增长理论、内生贸易政策理论(也称为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新新贸易理论等数次理论创新过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这些理论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讨论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历次创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之后,作者提出应该从多重角度辩证地理解这些理论创新。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放经济政治分析范式把对个体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分析奠定在经济学理论分析(特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并强调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多层次的互动研究,这有利于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明确的演绎逻辑。与此同时,问题导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仍应保持其在方法论上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如果美国国内政治能够经受住中国带来的那么巨大的贸易冲击,如果中国的经历不太可能重现,或许我们有理由对贸易的未来感到乐观。关于全球经济的好消息凤毛麟角。即便在贸易领域,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最近也敲响了警钟,他指出,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在过去7个月里累计实施了100多项贸易限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对非洲两大重要区域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与西部非洲经济共同体(ECOWAS))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区别于传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文章将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分为贸易创造效应、出口转移效应和进口转移效应,并考察了两个共同体成员国的重叠身份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显示:一方面,SADC和ECOWAS经济一体化均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增加,并且产生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另一方面,SADC和ECOWAS的总贸易效应均高于模型预期,说明两者的经济一体化通过贸易显著地促进了成员国的福利,但是前者的值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对非洲两大重要区域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与西部非洲经济共同体(ECOWAS))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区别于传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文章将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分为贸易创造效应、出口转移效应和进口转移效应,并考察了两个共同体成员国的重叠身份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显示:一方面,SADC和ECOWAS经济一体化均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增加,并且产生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另一方面,SADC和ECOWAS的总贸易效应均高于模型预期,说明两者的经济一体化通过贸易显著地促进了成员国的福利,但是前者的值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贸易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根据形势的发展来建立新的较为有效的贸易政策,事实上已经成为当前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在探索的课题.近年来在西方国家较为流传的战略贸易政策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对未来的国际竞争格局有着潜在的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在研究和制定贸易政策时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当代全球化经济中存在着贸易与投资发展的融合现象,包括一体化主题和投资超越贸易形成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融合原理,包括经典贸易理论条件的变化,传统发展战略内涵的变化,投资决定下贸易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意义的变化,并同时阐述了外资主导型贸易发展模式。针对现行理论研究中贸易投资理论的分离现象,提出了增加值贸易研究的深化方向以及对世界经济不平衡成因的看法,最后提出了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出发研究全球化经济特别是收益国际分配的总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认真  陈莉 《特区经济》2007,216(1):253-255
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地区)贸易政策选择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空间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框架,揭示其中蕴含的理论政策意义,提出发展中国家(地区)贸易政策选择应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经济区别于以往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改变了各国的显性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促进并超越了以贸易相联系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对经典贸易理论形成了挑战。新的贸易理论的发展已充分注意到国际贸易变形的现象,但仍在就贸易现象发展贸易理论。未来贸易理论发展需要基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理论构建,以全球化经济理论整合国际贸易理论。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经济区别于以往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改变了各国的显性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促进并超越了以贸易相联系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对经典贸易理论形成了挑战。新的贸易理论的发展已充分注意到国际贸易变形的现象,但仍在就贸易现象发展贸易理论。未来贸易理论发展需要基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理论构建,以全球化经济理论整合国际贸易理论。  相似文献   

14.
自去年11月成为欧盟贸易专员以来,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赢得了经济自由主义者、讲求实际的政客及善学者的名声。然而,他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突然转向强硬路线,并在访华之前阐明了这一路线,这种做法对他或欧盟的地位无益。  相似文献   

15.
实际汇率波动来源中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因素哪个居于主导地位是近10年来汇率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首次采用长期数据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十五个更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实际汇率波动来源的演进特征.本文在对实际汇率波动来源测度的指标方法进行一系列探索的基础上,我们首次发现:(1)实际汇率呈现出与可贸易品实际汇率、不可贸易品实际汇率两者同时高度相关的特征;(2)实际汇率的波动来源与各国经济增长特征存在关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不可贸易因素对实际汇率波动的贡献明显增大;(3)实际汇率的波动来源与汇率制度存在关系,在浮动汇率时期,可贸易因素对实际汇率波动的贡献大幅提高;(4)可贸易性与实际汇率波动来源之间的传导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在分析了1998-2016年中国同前14位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影响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地理距离、国土面积和制度安排等。这将成为减少甚至消除中外贸易失衡,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中外经济外交关系的关键。同时,将有助于我国以更积极的面貌应对中外贸易失衡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贸易与增长经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研究回顾 要素投入增长、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为了研究贸易的增长作用,经济学家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二种源泉上,即贸易是否带来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国内部门间配置优化和国际间配置优化.如果存在非价格性的外部效应或要素流动障碍,部门间初始配置可能处于非帕雷托最优状态,那么部门间资源的流动和合理化将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如果出口部门具有静态比较优势,那么资源从非出口部门流入出口部门将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而贸易对增长的贡献与一国的贸易政策、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及市场效率密切相关.国际上,经济学家从贸易改革效应分析、横截面经验数据分析、时间系列数据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结合促进了对国际寡头市场条件下贸易竞争与联盟研究的发展。由于现实贸易环境的改变,研究重心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的博弈模型:自由贸易条件下竞争模型,政策干预条件下的竞争模型和贸易联盟模型。本文在博弈理论发展背景的基础上系统综_述了这一交叉研究发展的动机和已解决的贸易问题,同时指出了当前贸易竞争与联盟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日本入关后对外贸易政策演变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入关后在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日本政府主导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入关后,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关贸总协定(GATT)相关条款,一方面通过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为国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实施了贸易和投资逐步自由化的政策。日本入关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实施的初级阶段战略性贸易政策是相当成功的,随后实施的高级阶段战略性贸易政策并没有取得很好地进一步提升日本经济实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增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克服大量重复计算问题,有效反映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真实面貌。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Novy(2013)的研究框架进行拓展,并使用2016版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结果显示,与传统贸易统计口径测度的贸易成本相比,增加值贸易统计口径测度的贸易成本有效揭示出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在国别(地区)和部门层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全球价值链分工优势、经济因素和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均具有抑制作用,但是抑制程度会因制造业部门的技术高低而存在差异。为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提升竞争优势和技术水平来削减贸易成本,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全球价值链层次的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