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该区大面积山体和植被损毁,地震引发的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损毁程度加重,恢复森林植被刻不容缓。以森林植被恢复为主的生态建设,首要前提是治山,通过治山可以减小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的频率,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日本是自然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治山方面探索较早,经过百余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山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山技术措施。本文就部分简易可行的日本治山技术在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的应用为例,对日本部分治山技术应用实践进行介绍,以期为开展此类灾害地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尤攸 《中国报道》2008,(6):60-60
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至少要十年才能停止下来。这次地震把中国数十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都囊括了,是最厉害的一次。  相似文献   

3.
10月中旬,国家“5·12”地震遗址.遗迹保护专家组在绵阳对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任家坪、擂鼓镇等各方推荐的地震博物馆选址地进行了详细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与踏勘,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在“5·12”特大地震中,北川县城受的破坏最严重,几乎囊括了地震和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的全部特征,  相似文献   

4.
辛姜 《新财经》2011,(4):96-98
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次生灾害"也许将潜伏数个月、甚至数年后才暴露出来。这些后遗症也许发生在金融市场,也可能显现在全球供应链的改变中,甚至可能通过潜伏在人们心理当中而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2013,(13):12-12
2013年4月22日,中央气象台播报近几天四川芦山“4·20”地震灾区将连续有雨。一直牵挂着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下午特意来到国务院应急指挥厅,与一线通话,强调抗震救灾要及时高效科学有序,既要抓紧救人,又要严防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灾害管理中不同部门之间业务的持续协同成为常态。在智慧应急的新时期,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等资源在不同的应急部门之间实时共享。但次生灾害等意外因素常常打断部门协作,一些重要部门的短暂失灵蔓延至整个部门协作网络,引发不可想象的级联后果。如何评估单一部门失灵对整体部门协同网络的影响是核心问题。创新性地通过主动系数和被动系数,衡量单一部门的失灵影响。之后根据帕累托准则,将所有参与应急管理的部门分为四类。最后使用地震情境中的案例进行检验了这一方法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分布广、破坏力强、灾害损失极为严重。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地震保险的不足。本文全方面、系统性地剖析了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历经了若干突发性、灾害性事件,但都不足以与四川汶川大地震相比:灾害性质不同,灾害程度不同,灾害性影响不同,应对恢复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恢复和发展四川旅游业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利用地震做好营销;重建中保留部分地震遗址;借鉴“丽江经验”。  相似文献   

9.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特征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 《魅力中国》2011,(8):98-98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附近发生九级地震,一时间给这个岛国带来重大创伤,在日本政府与社会组织进行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日本各大保险公司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挺身而出,有力保证了灾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生活的恢复。相比之下,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则充分暴露了中国在的地震保险业上近乎空白的现状,本文通过对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一些鲜明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揭示日本地震保险体制多次成功应对地震等巨大自然灾害的内在原因,并联系我国地震保险现状挖掘日本地震保险体制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丁长富 《科技和产业》2024,24(7):108-112
地震监测系统是国家重要工厂和设施必须设置的系统。对后处理厂地震监测系统的功能和设备组成进行介绍,详细描述地震监测系统的监测机柜、地震加速度传感器和时程记录仪的设计和仪表参数。地震监测系统根据地震加速度值进行地震事件报警逻辑计算、SL-1报警逻辑计算和累积绝对速度(CAV)逻辑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向控制室提供地震报警,为运行人员提供运行决策。地震监测系统还可为地震后灾害评估、设备完好性评估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1.
佟飞 《中国报道》2008,(6):65-65
中国人寿应是受此次灾害影响最大的中资保险类上市公司,因为地震灾区共有11万人次向中国人寿投保了各种险种。  相似文献   

12.
地震测控仪     
<正>地震测控仪(地震临震报警仪),中国发明专利:ZL2011 10258852.7简介:地震测控仪,应用微电脑智能数字化测控、带编码无线通信联络的尖端科学技术,采用数字离散通道将监测信号数字化后,准确鉴别普通震动与地震波。地震测控仪检测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准确及时地启动地震预警和启动应急控制手段。地震测控仪对地震波进行实时、自主的分析鉴别;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对象实施及时无缝的智能控制。对地震的设防要求,按照中国国家地震标准(GB/T17742-1999)进行设防。  相似文献   

13.
地震后四川旅游面临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舸 《科学决策》2008,(10):158-159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同时,地震也引发了风险意识的觉醒,“风险管理”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逐渐被引入到经济学以及除经济学以外的研究领域。做好风险分析可以让我们打有准备的仗,将各种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水平。本文主要从旅游业的层次和风险类型两大部分对四川旅游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隋岩 《魅力中国》2013,(11):26-26
中国是众多国家中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水、地震、台风等一系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尤其是最近几年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的发生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为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对巨灾风险进行有关管理已成为当前形势的需要,中国向来习惯于使用行政的手段进行灾害的救助和管理,政府相对而育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灾害补偿责任,但是现在缺乏市场化的应对机制,所以构建更为有效的巨灾风险管理的制度已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林播 《环球财经》2008,(7):42-43
余震未结束,损失也在继续,由此给地震损失评估带来难度,加之缺少一套对于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从而引起世界各地媒体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16.
谢林溪 《理论观察》2011,(1):151-152
5·12四川汶川地震及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严重破坏和损毁了我们的家园,这两次灾害波及面之广,破坏力之强烈,损失之惨重以及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仍心有余悸,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区建设》2008,(7):F0003-F0003
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自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都以各种形式支援灾区。 爱,在广大老区涌动着。老区人民不管男女老少,或贫穷或富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遇难同胞的哀悼,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灾区人民抗击这场灾害,重建家园。 老区人民用行动告诉灾区人民:灾难面前你们并不孤单。  相似文献   

18.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风雹等是几种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 亚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是 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分布广、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震害极其严重。全国地震基本烈度在Ⅶ度和Ⅶ度以上的地区的总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5%,有136个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的地区,占城市总数的45%。 强烈地震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使社会秩序混乱,带来政局动荡不安,以至造成极其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不断趋向高层化以及高技术的采用,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将更加严重。因此,各国政…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天地肆虐,生民之痛,实为国殇。地震发生之后,作者随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委两次赴汶川,实地考察和调研地震对四川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次地震,既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考验。本文的主要目的,一是建立一个系统评估灾害的基本框架,分析地震对四川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分析由地震引发的几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三是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基本框架下,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几点建议。地震已过,但留给我们如何识别、防范、预警和应对灾害的建设性课题,是需要长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